“百草之王” ——人参 |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后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2020版《中国药典》记录人参味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 安神益智等功效。用于治疗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等疾病。
人参是临床常用的补气药,被誉为“治疗虚劳内伤第一要药”。人参史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其分为上、中、下三品,人参为上品,曰“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汉末《名医别录》曰其“微温。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唐代《海药本草》曰其“甘,微温。主腹腰,消食,补养藏腑,益气、安神,止呕逆、平脉、下痰,止烦躁,变酸水”。
宋代《珍珠囊》曰其“甘,苦。养血,补胃气,泻心火”。元代《药性赋》曰其“甘,温。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气,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汤液本草》曰其“甘,微苦,温,微寒。味既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泻肺之阴也”。明代《景岳全书》曰其“甘,微苦,微温。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彰之于已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
清代《本草求真》曰其“性禀中和,不寒不燥。专入肺,兼入脾。形状似人,气冠群草,能回肺中元气于垂绝之乡”。《本草备要》曰其“生甘,微苦,微寒,熟甘温。大补元气,泻火。大补肺中元气。明目,开心益智,添精神,定惊悸,邪火退,正气旺。则心肝宁而惊悸定。除烦渴,泻火故除烦,生津故止渴。”五脏属阴,微寒亦属阴,人参甘微寒乃阴柔之品而用于补阴;津液属阴,故可用于生津液。
人参的药性是寒是温是平,既有品种的变迁也有医家的学术思想,但是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希望通过学习古人的先进经验,同时运用现代技术,进一步挖掘人参的药性及功效,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更多的思路。
(来源: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