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


黑土地上的春耕协奏曲
——梨树县双河乡备春耕一线见闻

《四平日报》(2025年4月11日) 03版

全媒体记者 高鸿

三月的松辽平原东辽河畔,春寒料峭中涌动着现代农业的生机。作为全国粮食生产重镇,梨树县双河乡党委政府党员干部深入备春耕一线,全力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以“梨树模式”为核心,构建“三级联动机制+科技赋能体系+全产业链服务”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推动经营主体创新引领、现代农机大显身手、科技赋能精准服务,精心守护黑土地资源,让有限的沃土粮田生产更多更安全的粮食,奏响了一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乐章。

党委政府搭台 织密备耕“保障网”

双河乡党委政府将春耕备耕作为全年农业工作的“先手棋”,创新构建“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党员包户”三级责任体系,层层压实黑土地保护责任。在春耕生产中,大力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有机质分解,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于大壕村创新实施“秸秆科学离田”模式,通过机械粉碎还田与打包离田相结合,既提升地力又保障播种质量。村党支部书记赵敬军介绍:“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全村玉米每公顷产量连续三年创新高,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近两成。”

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双河乡建立“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动态监测”全链条服务体系。组织农技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数据显示,全乡有机肥施用比例较去年提升15%,化肥利用率提高8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长0.5%。

经营主体唱戏 激活产业“新动能”

播下的是种子,更是对丰收的期盼。双河乡现有耕地8000余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7000公顷、大豆种植面积1000公顷,其余面积为杂粮和各种蔬菜。为保障春耕生产,乡政府提前启动农资储备专项行动,目前已储备优质种子15万公斤、化肥8000吨,实现农资入户率97%。通过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联动机制,在价格监测、质量抽检、物流调度等方面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春耕物资供应稳定。

“今年及早购买了化肥,每吨2800元,现在已经涨到3200元,合作社种植玉米、大豆200多公顷,因先期购买,化肥钱就省了8万块钱,减少了成本。”万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万福说。

长臣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引进大豆新品种栽种。理事长陈洪波算了一笔科技账:“采用高蛋白大豆品种和精准田间管理技术,预计大豆每公顷产量可突破4000公斤,玉米增产20%,每公顷综合效益增加3000元。”合作社还投资20万元引进的新型免耕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作业效率提升20%左右。

作为规模化经营代表,李生种植家庭农场今年流转土地50余公顷,全部采用“梨树模式”进行保护性耕作。农场创新实施“秸秆三级利用”模式:30%粉碎还田保墒,70%打包离田转化为生物质饲料。负责人李生算了一笔经济账:“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每公顷地减少化肥投入200元,加上秸秆销售收益,每公顷均增收1500元,种地成本降下来了,科技种地实打实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从传统翻耕到保护性耕作,从秸秆焚烧到变废为宝,李生种植家庭农场的实践正是梨树县黑土地保护的一个缩影。

现代农机助力 绘就乡村“春耕图”

全乡现有各类农机具2000余台套,其中免耕播种机200台套。全乡建立了“农机维修110”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机具检修率98%,确保了春耕生产零故障运行。万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种农机设备18台套,刚刚检修完毕。

在长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大院,旋耕机、播种机、植保机、收割机等30余台套农机设备,全部检修完毕。其中,6台加装北斗导航的免耕播种机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农机驾驶员龚贺演示着智能监控系统:“这个屏幕能实时显示播种深度、行距偏差,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双河乡的春耕实践印证着东北现代农业的发展轨迹。乡党委书记吴迪表示,将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让黑土地焕发更大活力,确保全乡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公斤,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双河力量。如今,在双河乡,现代化农机与生态化耕作交织,正用科技创新诠释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时代内涵,既守护着“耕地中的大熊猫”,更托起了农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