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


打出“组合拳” 助力“加速跑”
《四平市2025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举措》出台

《四平日报》(2025年4月10日) 02版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崔圣驰)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有效解决企业反映集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提升为企为民服务质效,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3月26日,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出台《四平市2025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举措》。《四平市2025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举措》共有五条举措,重点围绕要素、服务和制度三个维度,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支撑。

举措一:进一步强化项目要素保障

提供项目建设全链条服务。在项目谋划、招商、审批、建设、竣工、达产、经营各阶段,事涉部门务必根据项目建设单位需求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促进要素向优质项目聚集。土地、资金、水电气热等资源要素优先保障产业项目。进一步提高土地供给效率,推行“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等举措,实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实现拿地即开工。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开门接电”特色服务,实行低压小微企业接电“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项目用电“即申即办”。新建、改扩建项目用水报装验收由2小时压缩至7分钟以内,用水报装零费用办理。降低用气费用,建筑红线外燃气工程安装不收取任何费用。推行中介集成式服务模式。探索推行政府集中中介资源,打包提供中介服务模式,中介服务费用降低50%、效率提高50%、审查一次合格率提高50%。同时,建立审批部门与中介机构协调联动指导机制。推行“自选式”联合验收。支持建设单位按需求分阶段办理竣工验收,项目单位自行选择“按需验”“限时验”“单独验”,助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收益。

举措二: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工作部署,政务服务工作重点全面转向“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在认真做好国家第3批12个、省第4批1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再推出“企业纳税”“就业登记”“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等10个四平特色“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主题。梳理整合“一件事”办事流程,线上纳入“吉事办”“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线下纳入综合受理窗口,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新办事体验。提升“一网通办”能力。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实现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推动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应接尽接、应上尽上”。2025年全市政务服务全程网办事项占比突破95%,政务服务网上办件数量占比突破50%,45个政务服务小程序接入“吉事办”“四平市城市驿站”专区。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提高即办件比例,2025年即办件占比提高至55%。推进民生高频事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2025年向下延伸事项再增加30项。实施“告知承诺+容缺办理”审批服务模式,推行下班延时服务、非工作日预约服务、午间不间断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等便民举措。严格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运行制度,提供特殊群体领代办,弱势群体上门办、陪同办、代理办、优先办等举措。

举措三: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正式启动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平台。利用该平台实现执法信息线上备案、全过程音像记录、实时监督预警、案件智能研判、执法数据综合分析等功能。执法人员执法务必全程佩戴执法记录仪,不使用不得检查,不使用不得处罚,执法全过程实时上传政务云并永久保存,确保行政执法规范有序。设立“企业宁静日”。每月10日至30日,原则上不得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在“企业宁静日”期间实施行政检查的行为,行政执法监督机关要及时跟踪,严查违规干预企业经营行为,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助力企业专注发展。因投诉举报、数据监测、转办交办等线索确需实施行政检查的,或应企业申请实施行政检查的,不受检查时间限制。推行“综合查一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能合并实施行政检查的,不得重复检查;能联合实施行政检查的,不得多头检查;能通过书面核查、信息共享、智慧监管等方式监管的,不得入企实施现场检查。2025年底前,实现跨部门联合检查占比达50%以上。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切实落实“首违不罚”和监管执法“四张清单”,强化柔性执法,非必要不处罚,能少罚不多罚,对重复罚款、以罚代管、小错重罚、同案不同罚等异常行为加强执法监督、营商环境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对未严格落实包容审慎监管造成影响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推行非现场监管模式。对被监管对象的生产经营活动采取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远程监控,实现非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医疗保障、税务等19个部门作为首批实施主体,8月末前确定非现场监管事项和监管场景,9月末前确定非现场监管规则机制,10月末将被监管对象接入“数字四平”态势感知平台,11月确定的非现场监管事项全部通过远程监控实施监管。2026年起,其他执法主体除必须现场监管的,均接入“数字四平”态势感知平台,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模式。

举措四:建立健全营商环境监督机制

建立破坏营商环境案例通报机制。由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与市纪委监委从本年度破坏营商环境案件中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适时向全市通报。2025年底前,通报破坏营商环境和干事创业典型案例10件以上。落实政企常态化联系协调沟通机制。发挥市工商联政企沟通桥梁作用,利用政企圆桌会、餐叙会、座谈会等沟通交流渠道,邀请民营企业家与市领导、监管部门负责人共进早餐,面对面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监测点、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发展状态。各类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健全惠企政策、诉求直达机制。开展科(处)长讲政策工作,全面解读涉企政策,全年发布政策解读短视频、图文解读等40期;有效利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吉林省营商环境智能管理平台等服务热线和信息化平台,拓宽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完善企业诉求收集、处理、反馈制度,涉企投诉举报办结率要达到100%。严格执行明察暗访工作机制。针对安全、检测、中介、商贸、科技、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行政审批、行政检查、行政执法等重点环节,持续开展专题化、常态化明察暗访,及时发现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随意检查、任性执法等影响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市通报。发挥专项督查机制作用。通过专项督查,对各地各部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对发现问题全程跟踪整改,直至问题全部销号,对整改不力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曝光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置。2025年度专项督查将于7-9月份开展。推行“一把手”公开承诺机制。市本级40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通过融媒体中心从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惠企政策、优化政务服务、规范行政执法检查、处理违法违纪人员五个方面作出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推行民主评议工作机制。对全市32个行政执法部门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规范行政执法、营商环境监督、文明执法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排名前3位的部门全市通报表扬;评议结果排名后3位的部门,由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谈话提醒部门主要负责人。

举措五: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

开展涉企服务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网上服务指南不准确、公开承诺与实际办事不符、信息化系统运行不畅和线下服务窗口设置不规范、一次性告知制度落实不到位、服务态度冷漠等问题,纠治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将中介服务事项作为行政审批必要条件等违规行为,切实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开展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对采购人设置差别歧视条款、代理机构乱收费、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供应商围标串标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并组织“回头看”,切实提高招标投标管理水平。严查招标人“明招暗定”、监管人员设租寻租、项目管理人员监守自盗等工程招标领域违法违规问题,持续推进智慧化协同监管,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开展隐性门槛和不合理限制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市场准入准营环节的“隐性条款”,加大各类隐性准入壁垒排查力度,解决“准入难营”、排斥外地企业和商品、限制公平竞争等问题,切实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开展规范执法专项行动。整治“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等行为,坚决杜绝运动检查、重复检查、逐利执法、选择性执法、小案重罚、以罚代管、违规收费、变相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行政检查于法有据、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的人员和部门予以曝光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持续深化改革探索,全面释放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信号,激发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全力打好打赢四平经济攻坚战、荣誉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