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小戏到文化名片 ——满族新城戏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探讨 |
倪夕婷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是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承载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品格、历史积淀与情感体验。满族新城戏作为东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母体为满族说唱艺术八角鼓,最早在明·沈榜《宛署杂记》中有明确记载。在新时代,深入认识满族新城戏的艺术特点与价值,是传承和发扬这一剧种的关键。
满族新城戏历史沿革
满族“新城戏”以吉林省扶余一带流传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发展而来,2021年被列为国家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东北二人转,它吸收满族民间音乐,行当以生、旦、丑为主,擅长表现悲欢离合或轻松喜悦的故事。
起源与流变。满族新城戏源于满族“八角鼓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8世纪末期,其从京城传入东北地区,与当地萨满调、民歌等艺术形式融合,融入戏曲元素后形成独特艺术文化。1960年,“扶余县新城戏实验剧团”正式成立,满族新城戏走上专业艺术发展道路,2014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多年发展后,其受众群体达500多万人次,《洪皓》《铁血女真》等成为经典剧目。2022年、2023年,满族新城戏《洒下一米阳光》《高风元辅范文程》获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八角鼓。满族民间说唱曲艺“八角鼓”最早从北京传来,又称“京八角鼓”,1906-1914年发展最为活跃。当时八角鼓多在逢年过节或喜庆堂会受邀演出,日常在附近农村表演,采用多人坐唱形式,主唱者击打八角鼓,演唱形式多样。1959年,扶余县政府保护性挖掘整理“八角鼓戏”,建立专业剧团并命名为“新城戏”,为满族新城戏发展传承奠定基础。
满族新城戏的艺术特点
民族性。满族新城戏作为地方戏曲剧种,声腔独特,以唱腔板式变化为主,融入萨满音乐,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萨满教在中国蒙古地区和东北地区广泛流传,在满族新城戏中元素众多,如经典剧目《红罗女》展现出悲壮的萨满音乐,呈现满族风情。其配饰和服饰因东北地区寒冷特性而独具特色,人物造型常用动物皮毛点缀,盔帽造型有萨满神帽、达子帽、狼尾盔等,体现满族群体简单质朴、线条粗犷的民族特点。
现代性。随着时代发展,戏曲不断创新,满族新城戏也逐渐现代化。其价值追求、审美观念、表现形式和精神模式更符合现代人意识,艺术表现侧重以人为中心,人物形象多元真实。如《红罗女》中满族公主形象,敢于追求所爱,理想破灭时以身殉国,展现满族女性的奔放勇敢,与传统戏曲女性形象不同。满族新城戏给人非静态凝滞和动态游移之感,与现代人流动生存状态相似,蕴含现代格调的审美意蕴。在音乐伴奏中,满族新城戏融入西洋管弦乐器,增强表现力。如《皇天后土》用神杆和鹿角变换展示满族鹿场兴衰,融合现代性和戏剧性,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同时,其挖掘民间现代性表达空间,传达丰厚人性温度和丰富情感内涵,体现独特神韵和文化特征。
民俗艺术性。满族新城戏在发展演变中展现民俗艺术魅力,融入满族习俗、舞蹈等文化元素。其最初表演遵循“四功五法”传统戏曲方法,后融入大量满族民间舞蹈语汇,如“三道弯”“登山步”等。《绣花女》融入满族民间舞舞段,“碎摆头”“摆胯”“腰铃舞”“歌舞劝酒”等动作刚柔相济、舒展有致,构建多面人物形象。满族人擅长骑射、狩猎,《铁血女真》中弓箭手骑射舞融合“趟马”与马舞,展现满族男儿彪悍、粗犷的性格。满族女性在满族新城戏中的身段造型常见“三道弯”,尽显雍容华贵、优雅大方,展现女性身体线条美感。
满族新城戏的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满族新城戏由满族说唱“八角鼓”曲牌发展而来,艺术形态具有鲜明满族特点。发展过程中,说唱艺术改用汉语,促进满汉文化融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世代相传,蕴含丰富满族传统文化及表现形式,见证满族历史发展。保护和利用满族新城戏,有助于深入了解满族发展历史与文化艺术,传承满族艺术文化。
社会价值。我国很早就重视满族新城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贯彻可持续传承和活态保护理念。满族新城戏是我国唯一满族戏曲剧种,具有显著社会价值和品牌价值,代表区域文化艺术品牌。2009年,吉林省政府将其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挖掘、利用和保护工作,对实验考古、史料收集、史学研究影响深远。
历史价值。满族新城戏快速发展于清朝中期,20世纪80年代成熟。它生成于传统民间艺术土壤,具鲜明民族特征,反映东北地区女真族发祥地松原扶余的民风民俗和人文精神,是唯一被《中国戏曲年鉴》《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发展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收录的满族剧种。其反映北方民族文化的分化和整合,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异同,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历史文化遗存价值显著。
满族新城戏的创新发展路径
加强跨界融合,推动合力发展。满族新城戏发展受传承人老龄化、内容濒危、发展环境不佳、资金短缺等内外部因素制约。推动其发展需融合传统记忆类非遗项目和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要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与当地政府文旅部门深度合作,联动多种文旅资源,与现实生活和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索发展路径。
树立精品意识,顺应时代主旋律。满族新城戏以板式为主要表演形式,有“二六”“流水”等十几种,形成综合行腔体制,角色丰富。近几十年发展中,吸纳宗教音乐和萨满音乐,强化民族特征,融入满族传统舞蹈形态,为创作提供更多途径,如《单鼓舞》《萨满舞》等。新时代背景下,应顺应时代主旋律,保持地域民俗风貌,打造传播正能量的新剧目,如2023年7月2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东北地区地方戏曲演出季”演出剧目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在长春人民艺术剧场隆重上演,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坚持内核,发扬“长白山精神”。作为吉林省的地标,长白山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承发展满族新城戏应坚持以“长白山文化”为核心,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当地文旅、宣传等部门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以“长白山精神”推动满族新城戏有序健康发展,树立名片意识,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名片,奠定传承发展基础。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满族新城戏要实现传承发展,需深入挖掘民间特色,展现现代性和民族性,将满族新城戏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充分表达出来,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要求,为满族新城戏的传承发展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