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绘就乡村振兴幸福新画卷
——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人居环境整治记事

《四平日报》(2025年4月7日) 06版

全媒体记者 高鸿

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通过科学规划、全民参与、生态管护“三部曲”,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整洁的村道、清澈的塘沟、繁花点缀的庭院,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村民的“幸福靠山”,描绘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精准施策破顽疾

村村旧貌换新颜

马鞍山镇党委以“绣花功夫”推进环境整治,构建“镇——村——屯”三级联动管理网络。镇党委书记挂帅成立马鞍山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项领导小组,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制定符合乡镇实际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为整治工作提供方向。将黑臭水体治理、垃圾清运、畜禽粪污处理等痛点问题纳入“问题清单”,实施“一村一策”精准整改。2024年,全镇投入313.15万元专项资金,新建垃圾收集点42处,组建13支专业保洁队伍,实现村村垃圾“日产日清”全覆盖。

街里村的“蜕变密码”。曾经的街里村,垃圾随意堆放侵占公共空间,污水横流影响村容村貌。村“两委”挨家走访收集意见,精准找出环境治理的难点与痛点,科学布局新建多个垃圾收集点,并建立严格的垃圾清运制度。同时,村集体积极沟通协调资金新建文化广场,绘制800米主题文化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今的街里村,柴草垛整齐归置,河道水清岸绿,村民茶余饭后在广场跳舞、聊天,幸福感溢于言表。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全民共建享成果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马鞍山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北岗子村试点成立“党员先锋队”,划分责任区,党员带头清理卫生死角、监督环境维护。多种渠道宣传,通过“村村通”广播定时播放整治动态;在镇集市、学校、村委会等人流密集处张贴海报、悬挂横幅;成立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踊跃参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主题月”活动,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引导群众人人主动参与整治。创新“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活动可累计积分,积分不仅能兑换商品,还作为“美丽庭院”评选的重要依据。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激励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村民的幸福生活。“以前忙生计顾不上环境,现在家门口有了广场,饭后还能扭秧歌,小日子别提多带劲儿啦!”北岗子村村民王志民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在村党支部书记郑艳辉的带领下,北岗子村通过“党建+产业”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村集体收入翻番。环境好了、腰包鼓了,村民自发组建“护绿队”,主动管护道路绿植,参与“红黑榜”评比。如今的北岗子村,道路两旁鲜花绽放,庭院内外花果飘香,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村”。

生态管护促发展

绿色经济谱新篇

马鞍山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组织开展春季、夏秋、冬季集中整治攻坚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2024年,全镇完成40公里道路绿化、11.95公里村道硬化,打造樱桃、草莓、牛奶柿子等特色种植基地3处,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东风村依托生态资源,引进农业企业建设300余亩樱桃园,配套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相关负责人介绍:“马鞍山镇在果园周边设置生态步道,游客既能采摘鲜果,又能欣赏田园风光,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为巩固整治成果,马鞍山镇将环境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设立“人居环境监督岗”。通过“美丽庭院”评选、“环保积分超市”等活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同时,建立“镇督查——村自查——群众监督”三级考核体系,对工作不力的村屯约谈整改,确保环境整治常态化。如今,马鞍山镇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5%以上,获评“吉林省生态宜居示范镇”。

马鞍山镇的蝶变,不仅是乡村环境的华丽转身,更是村民生活品质的全面跃升。在这里,绿水青山成为村民的“幸福底色”,产业融合奏响振兴乐章,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