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双辽市倾力做好人才培养各项工作记事 |
通讯员 高晗
双辽市牢牢抓住人才这个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广开才路引才,深耕沃土育才,科学配置用才,积极构建扎根乡土、稳定可靠、高效能动的乡村人才梯队,实现以才促产的工作格局,以人才之力推进乡村振兴。
丰富人才培育模式
增强人才“牵引力”
对标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盘活本土人才存量。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细分乡村人才供求缺口,通过摸清本土人才储量、结构及需求,建立可灵活调用、量才适用的人才智库,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更新乡土人才信息库2000余人,将择优纳入的450余名乡(镇)街专家人才指导站人才队伍充实到农业生产、环境整治、技术推广等乡村振兴各领域,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完善机关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培养锻炼机制,有计划、多渠道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干事创业,深入抓好乡村振兴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严格按照“按需培养、保质保量”原则,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人才“订单农科生”优势,为基层培养知农爱农、有本领、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以技能提升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机制,通过开展“专家下乡”、开设“田间课堂”、开办“农技培训”等,每年为5000余名各类人才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大力培育符合当下与未来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人才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致富本领,带动乡村振兴。
加强人才交流合作
提升人才“战斗力”
紧盯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同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等院校的沟通联系,积极打造政校企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人才交流平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创业创新园等平台建设。
坚持扩量提质,以村屯为重点,整合省、市、镇、村涉农领域专家以及本地种植养殖专业乡土人才、技术骨干、致富带头人等优势资源,按照“建设一个站、形成一支专家团队、培养带动一批人才、促进产业发展、服务一方经济”的总体目标,成立18个乡(镇)街专家人才指导站,以梯次帮带为服务链条,以乡(镇)街农业技术人员为服务枢纽,常态化开设农牧业问题咨询答疑。
促进本土人才回流,形成《双辽游子英才录》,收录6类域外人才380名,对接情系英城发展恳谈会,邀请域外双辽籍和在双工作成长、与双辽有特殊感情的人才,通过感情交流、项目洽谈,激活域外人才回乡创业热情。
加大力度挖掘和使用“候鸟型”人才,建立农业、工业、城建三个专家工作站,签约45名省内高校知名专家教授,指导建立“企业+高校”培养制度,搭建“人才+产业”联盟,助力双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推进人才工作机制体制改革,成立专门人才管理机构,让人才与乡村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战斗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激发人才“源动力”
服务好则人才聚。从基础入手,积极营造优质人才生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优化农村生活环境,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
积极为人才提供职称评定、实习实训、晋升发展机会,对政治过硬、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乡土人才,纳入村“两委”后备队伍,对专业技术强、生产经营好的专业技术人才,打破学历、年限等要求限制,推荐参评技术职称。
强化典型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双辽人才促振兴》专栏,宣传各类乡土人才典型事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农民讲解农业知识、传授种植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问题。通过广泛宣传,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土人才在示范引领的同时辐射全局,带动更多农民以创新思维掌握新技术,在产业和服务方面持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