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


以“特色+质量”赋能地区差异化优势
特约评论员 魏敬东

《四平日报》(2025年3月20日) 07版

一个地区要想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一定得具备别的地区所没有的或者明显强于别的地区的独特优势,这就是差异化优势。一个地区的差异化优势越明显,这个地区让人们能记住的标识性就越清晰,它参与到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强。比如,提起精美的瓷器,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景德镇;提起美丽壮观的油菜花海,首先想到的是婺源三月明灿灿的那个“人间仙境”;提起科技创新,不得不想到的是杭州这座城市里此起彼伏的创意、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突出成就;提起改革开放,马上想到的是深圳这个当年冲锋在前的桥头堡;提起古朴淳厚的民风,马上想到的是西北和东北广袤的田园乡村……因为与众不同、特色明显,这些地方被人记住,且印象深刻。因为被人记住、印象深刻,所以被人们口口相传,盛赞不断。于是这些地方成为了另一批人的兴趣之所,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近年来的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在国内文旅产业内卷得如此厉害的情况下,能够脱颖而出,影响较大,就在于它们采用了组合拳打造出了属于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并借势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打造地区差异化优势特别重要,它关乎生存,更关乎发展。差异化优势是这个地区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非常值得珍爱的金字招牌、无价之宝。

如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地区差异化优势?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找出自己地区的特色所在。这需要实事求是审视自己,沉下心来分析自己,准确找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最优之处。二是强化质量意识。找出优势之后,要对这个优势做到精益求精打磨,当以工匠精神使此优势以高品质立世,从而站稳脚跟,拓宽发展空间。特色和质量,两者缺一不可,必须配合好,才能赋能地区差异化优势。这个结合过程注定是漫长的,而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有长期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准备,一刻都不能停止探索和创新的脚步。

现实生活中的跟风行为,是寻找差异化优势过程中应该避免的行为之一。市面上什么流行就跟随什么,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自己审慎的判断鉴别和思考,这种做法究其根本就是没有密切联系实际,没有充分考虑自身优劣。看似呼呼啦啦、速度很快,但投机取巧、盲目进行的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虎头蛇尾、偃旗息鼓,就是损失巨大、后悔不迭,此举万万要不得。跟风行为,说到底就是内心的懒惰思维、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在作祟,销蚀了本该具有的理性、客观和认真、耐心。一个地区不仅应当有长远的眼光、宽阔的视野、积极向上的氛围,更要有务实的行动、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创新永无止境的意识。既能做到固本培元,又能够海纳百川,这样才能坚守基础,又不乏创新,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个地区能够克服昙花一现式的假繁荣而进入长期发展真繁荣的稳定状态,一定是很多积极因素合力托举的结果,这些因素在其中必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到我省,每一次都针对我省各地的实际情况、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做了重要指示。其中强调的粮食安全、粮食品牌、冰雪经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黑土地、传承红色文化等。这些都是我省的优势所在,也是努力做好做精的方面。从优势中找特色,从特色中寻亮点。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在大量深入调研后,提出了包括“金色、银色、红色、蓝色、绿色”在内的“五彩缤纷”的吉林振兴蓝图。可以说这块土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都是出创意、出特色、出新颖的根基,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宝贵资源。从习近平总书记到省委书记,再到最基层的村书记落实“一村一品”规划的实际行动,上上下下已经深刻认识到符合地区实际的不同质化的发展之路才是应该选择的正确道路,接下来就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以鲜明的特色和精良的质量合力打造地区软实力,抓住这一根本,以“软”促“硬”,努力形成更为突出、更为优秀的地区差异化优势,为这方水土贡献智慧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