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赋能乡村振兴 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梨树县小城子镇以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记事 |
|
全媒体记者 高鸿
3月15日,记者走进梨树县小城子镇船口村,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道路两旁绿植摇曳生姿,远处传来肉牛养殖场的哞叫声。村民李大哥正将自家粪污装车运往堆沤点:“现在牛粪变成了‘香饽饽’,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粪污经过发酵变成粪肥,撒到地里玉米苗蹭蹭长,化肥钱省了足足三成。”这生动场景,正是小城子镇以人居环境整治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小城子镇的人居环境蝶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振兴、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当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破难题 构建环境整治“责任链”
梨树县小城子镇党委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构建“镇统筹、村主抓、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四级联动机制,镇领导班子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将环境整治任务细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将环境整治成效与村干部绩效考核、集体分红直接挂钩,激发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
年初以来,该镇多次召开环境整治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挂帅,班子成员和包村干部共同参与的环境整治工作专班。专班成员定期深入村屯,对卫生死角进行“地毯式”排查,现场办公,立行立改。党员们以身作则,带头清理垃圾,拆除违建,带动广大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了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环境整治不是‘扫扫地、刷刷墙’,而是要为乡村振兴夯基垒台。”小城子镇党委书记杨伟强道出了工作机制设立的深意:“过去‘干部埋头干、群众背手看’的困局,根源在于责任链条断裂、群众参与缺位。我们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就是要破解这个难题,通过镇领导班子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把压力传导到‘最后一米’,让‘干好干坏不一样’成为常态,带动群众从‘背手看’变为‘动手干’。”
靶向发力治顽疾 激活生态振兴“细胞群”
小城子镇聚焦生活垃圾、粪污处理和河道保洁等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年初以来,已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专项行动6次,累计出动保洁人员4000余人次,垃圾转运车辆2000余台次。
聚焦生活垃圾治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全镇建成102个垃圾投放点,配备20台清运车,各村定期对生活垃圾进行清理转运,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闭环管理。在中央堡村,党员干部带头拆除违建、清理垃圾,带动村民自发组建一支“机动垃圾清理队”,实现垃圾清运无缝对接,确保村庄环境整洁。
聚焦粪污资源利用,变“包袱”为“财富”。全镇共有粪污堆沤点70个,各村粪污点保持正常运转,将粪肥分发给种植养殖大户、合作社,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助力农产品质量提升、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船口村有肉牛养殖户90余户,养殖肉牛712头,粪污垃圾较多,通过按区域划分网格,明确转运责任,形成了一套高效的粪污转运模式,构建了“养殖-堆肥-种植”循环产业链,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转化。村民李大哥高兴地说:“过去牛粪堆在路边,又臭又脏,现在村里把粪污变成了宝贝,环境整治给咱养牛人长了脸,牛粪撒到地里庄稼长得好,还省了不少化肥钱!”
聚焦河道环境保洁,从“龙须沟”到“景观带”。将河长制工作与环境整治工作相结合,优化垃圾点设置,推进“清河行动”。亲仁村段的土龙小河沿岸居民密集,生活垃圾多,实施“河长制+村民自治”模式,组织河长和居民定期清理,河道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土龙小河流域河水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成为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文化浸润树新风 培育绿色生活“新范式”
小城子镇坚持“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的工作思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宣传。利用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环境整治动态和环保知识;同时,组织干部入户走访,面对面宣传环保理念,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环境整治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镇长宋君龙介绍,该镇创新环境管理纳入积分制,将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等纳入村规民约。目前,已在12个村开展“最美庭院”评选。
在船口村文化广场,村民自编自演的环保题材的寓教于乐小节目,赢得了阵阵掌声。“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村里能变得这么敞亮!垃圾有专人收,我每天都把庭院和门前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住得可舒心啦!”正在清理庭院的张大爷乐呵呵地说。他还指着不远处的河道心生感慨:“过去人们环保意识差,河边都是垃圾,夏天臭得不敢开窗,这几年开展环境整治,河边看不到垃圾了,村里连蚊子都少了一大半!”
小城子镇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振兴带来的骄人成效,不仅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更让群众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成为全县乡村环境治理的典范。未来,小城子镇将继续巩固整治成果,不断探索创新,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