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膜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
在绿源时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一栋栋标准化蔬菜大棚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合作社理事长杨洪文托起一株九月青豆角苗向记者介绍:“我们采用辽宁引进的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富含活性菌群,不仅能改良土壤结构,还能抑制土传病害,苗期成活率比传统施肥还要高。”
“这批黄金沟豆角3月初移栽,4月中旬就能抢鲜上市,提高了大棚的竞争力。”技术员正在调试双层覆膜系统。为了照顾覆膜的秧苗的生长周期,时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育苗工作分两批进行,大棚分为早春茬和延秋茬两季生产。春节前定植的首茬豆角,还有10栋大棚培育的黄瓜、香瓜苗等经济作物,瞄准“五一”消费旺季,满足消费者购买需求,填补冬季供应缺口。这种“打时间差、补需求缺”的策略,使大棚年利用率大幅提升。
厚俗村一直将发展棚膜经济作为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自蔬菜大棚投入使用以来,每栋蔬菜大棚年平均带动劳动力300余人次,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普通劳动力和部分脱贫劳动力1.2万人次的就业问题,平均每人增收3万元左右。
去年以来,厚俗村以“党支部+合作+农户”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整合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已经形成“化零为整”的规模化种植。一方好山水,振兴正当时。生机盎然的厚俗村,只是柳条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小小缩影。如今,在柳条乡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村民更富了。
“这些大棚是由13户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由村里集中管理,一年可种植蔬菜两茬。”厚俗村党总支书记侯建忠介绍说,大棚蔬菜陆续成熟上市,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村民可来此务工,也可以在这里学习到蔬菜的种植管理技术,增加家庭收入。“我是本村村民,家里有4公顷地,农闲时过来打工,不耽误家里种地,从合作社建立起我就在这务工,主要负责采摘蔬菜、田间管理等,每小时12元,在合作社一年就赚了4万元左右,加上家里土地收益,一年能赚10万元。”村民侯平笑着说。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红利。”这是柳条乡一直以来的追求。
“我们立足本地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方向,把棚膜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全力打造温室棚膜基地,促进产业增效、集体增值、群众增收,以特色产业推动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涛说。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王冬雪)春寒料峭,双辽市柳条乡厚俗村的温室大棚内却暖意融融。一株株嫩绿的豆角苗在营养基质中舒展枝叶,菜农们穿梭于育苗架间,娴熟地进行着移栽前的最后管护。作为双辽市棚膜经济的标杆村,厚俗村正以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模式,铺就乡村振兴的“绿色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