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纪录! EAST1亿度燃烧1000秒 背后有哪些黑科技(二) |
上一期我们谈到,高约束运行模式面临至少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被称为边缘局部模式的现象。它是高约束模式运行时经常出现的“副产品”。简单来说,这是边界屏障区域等离子体突然释放能量和粒子的现象。这些“小火山喷发”会对反应堆内壁造成巨大压力,长期下来甚至可能损坏设备。
第二个挑战来自耐高温耐侵蚀的材料。反应堆内壁材料需要经受数千万摄氏度的热冲击,同时抵抗等离子体粒子的侵蚀。当前的材料技术只能勉强支撑,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
第三,这种高约束模式的控制难度相当高。磁场需要实时调整,以保证等离子体在高约束模式下保持稳定。一旦调控失败,等离子体可能失控,甚至导致装置停机。
而1月20号我国的EAST之所以能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的高质量燃烧,其成功的核心主要就在于对以上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优化磁场配置,科学家进一步提升了高约束模式的运行稳定性,成功减少了边缘局部模式的影响,使得等离子体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温燃烧。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内壁材料和冷却系统,大幅提升了设备对极端条件的适应能力,延长了设备的运行寿命。这些技术突破为未来商用核聚变装置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让理论开始真正走向工程实践。也使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确立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为后续国际合作和自主研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尽管EAST的成就令人振奋,但它本身并不能实现核聚变,而要寄希望于下一代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氘氚核聚变,未来核聚变的商业化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能量增益问题——目前实验装置的能量输入远大于输出,而要实现商用核聚变,我们必须让装置“自给自足”并产生盈余才行。其次,建设和运行核聚变装置的成本极高,而商业化则必须要找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最后是长期稳定性,EAST的1000秒是个巨大的突破,但它也就是1000秒而已呀。作为商业发电装置,它必须要日复一日稳定地运行才能创造价值。所以可以看出,这之间的鸿沟,仍然巨大。
乐观估计,核聚变商业化可能还是需要20年至30年。
兴奋过后,好像可控核聚变“永远再等30年”的魔咒还是没有解开。但不用失望,从实验室的“一瞬高温”到“长时间燃烧”,每一步都在缩短核聚变能源走向现实的距离。
未来,当核聚变真正实现商业化,我们就会迎来一个清洁、无忧的全新能源时代。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