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


30载铅痕与数字洪流中的新闻守望
唐亚江

《四平日报》(2025年2月21日) 07版

当最后一箱泛黄的“画版纸”被锁进四平市融媒体中心15层的铁柜时,钢化玻璃幕墙外的城市光轨正与30年前排版尺下游走的栏线悄然重合。在铁西区南迎宾街霓虹穿透春夜的时刻,我抚摸着办公桌上并排摆放的铅笔、黑笔、蓝笔、红笔和触控笔,在数字洪流与铅火余温的共振中,触摸到了四平报业跨越世纪的脉搏。

春节过后,报社整体搬迁到广电大厦。搬家之前,我整理办公柜最后一个抽屉,发现一摞四平日报版样纸。俗称“画版纸”,每张样纸6号字,共7456字。

恍惚间,穿越30年时空扑面而来。

那些用钴蓝色方框标注的栏线,在数字屏幕的冷光里与H5热区图形成量子纠缠般的时空对话。每道刻痕都是铅字时代最后的坐标,记录着读者目光在纸质版面上跳转的轨迹,如同敦煌壁画里飞天飘带的褶皱,凝固着消失的阅读美学。

刚到报社,听同事讲起捡铅字的经历。告诉我辨认字架上的“部首坐标”——木字旁在东南区第3架,三点水在西北角第5层。这种刻进肌肉记忆的坐标系统,正是当年新闻人穿越信息迷雾的导航仪,在混沌世事中锁定真相的经纬度。

千禧年前夕的激光照排室,幽绿光束刺破印报厂排字车间的尘埃,方正飞腾系统的代码洪流裹挟着活字印刷术的基因图谱。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让新闻生产从铅与火的淬炼,转向光与电的嬗变。

办公柜的铁盒里,珍藏着泛黄的读者来信,梨树县退休教师的蝇头小楷洇着时光的泪痕:“贵报《都市刊》4版副刊的墨香,总让我想起五十年代课本里《荷塘月色》的油墨。”

此刻,38本采访本在春日暖阳里苏醒:78岁“炕神”义务搭炕48年的神采、天桥下棚户区改造的尘烟、山门镇敬老院里的笑声……我摩挲着这些笔迹,突然听见当年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仍能听清上海永久牌“二八大杠”自行车铃铛的脆响。

翻看泛黄的《老百姓》合订本,不小心碰掉了5G手机,“哗啦”一声轻响,像过去和现在打了个照面。我悄悄藏起“都市刊编辑部”“老百姓编辑部”“财经新闻编辑部”“社会经济采访中心”的办公室门牌,如同收藏着新闻人最初的热望。

每当看见年轻记者讨论“我是数字人主播融小新”时眼里跳动的光,便想起了发行部投递员大清早聚合在报社后院印报厂车间时的那缕晨曦。

这些年跑新闻编新闻,也咂摸出点门道,在《都市刊》《老百姓》时代死磕“真相”,电脑时代抢“速度”,手机时代追“流量”——可到了如今全媒体时代,最难的反而成了怎么在信息爆炸中守住新闻的“根”与“魂”:该快的别掺水,专业的别降智,人心的温度别被算法吞了。

每天下午4点过后,报社2层办公室的门总会准时响起三声叩击。编辑小白、小王、小杨、小魏、小常依次带着还散着打印余温的各版清样,像捧着一炉将熄的炭火,我用红笔、黑笔开始丈量字里行间的千沟万壑。

某周编前会,我带上记事本,某版“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参考书’”改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科学指引”、某版大标题“铿将玫瑰”改作“铿锵玫瑰”、某图说“上访群众”调为“建言乡亲”……

30载介质革命,从铅字“入木三分”到数据流光溢彩,变的只是载体形态,淬火不灭的是新闻人的精神图腾。正平广场的彩灯与当年照排室的绿光,在媒介进化的光谱里交融成永恒的职业信仰——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新闻永远是人类故事的容器,是时代真相的罗盘,是文明星火的传续。

合上装载着“第二届千里辽河杯四平好新闻”奖牌的收纳箱,钢化玻璃幕墙倒映出铅火与数据交织的星云。那些被红笔勾画的墨痕,正在云端文档的批注层获得数字永生,共同系着新闻人的永恒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