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年味 高占东 |
一进腊月,年越来越近,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人们开始忙活了起来,民间常有“腊八一过就是年”的说法。记忆中的陕北老家,在腊月的日子里,孩子们满心期待着,大人们用心操劳着,天天都是年的节奏、时时都有年的味道,溢满了整个窑洞、充满了每个院落,甚至是整个山峁,也温暖了我的童年。
俗话说,“腊月忙年”,印象中家乡的腊月是忙碌的。对于乡亲们来说,其实一年四季都在忙,所谓的隆冬农闲时节根本就停不下来,天好时要拾点柴火,雪天时女子在家里缝补衣裳纳鞋底,男人们则要编筐编笼编筛子,插空还得去临近的阳洼上、枣树林里放一会儿羊。日常的琐碎家务加上准备过年的零七八碎,总之所有的人在腊月里是闲不住的。
记得父母亲在腊月里比平时还要忙些,七事八事天天有事,从月初忙到月尾,一直到年根儿,好像都在为年忙碌着。首先是要到乡里邮电所跑上几回,但凡到了年前,哥哥姐姐们在外总要往家里寄点钱,邮递员送来汇款单后,父亲便兴高采烈地拿着私章去取钱,这也是腊月里父母亲最为要紧和宽慰的事了,总能引来邻里邻居羡慕的目光,因为有了钱就能过上一个好年。其次是要去集市上置办些年货,诸如写对联的红纸、贴窗户的麻纸、上坟用的香纸、大年三十的红鞭炮、割上几斤猪肉、称上几斤粉条,还有墙上的年画、日常的调味品等等,无论如何都得跑上两三回才能采办齐全,庄户人家平时大多省吃俭用,但添置年货时都慷慨大方,每次母亲都是交代再三,生怕漏了这个、落了那个,母亲常说“穷过日子富过年”,这些都说明年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是多么的重啊,当然年货集市里的年味最为浓郁、最为红火。
再有就是打扫卫生、整理硷院、劈剁柴火,这些活计一般都是父亲带着我,利用早晚空闲时间抽空进行,但样样少不了,“有钱没钱,干净过年”,窑里窑外、硷畔院落都得收拾利索,整理得服服帖帖,正月里一般不大动干戈地挥斧劈柴,尤其是“年三十晚放门外、初一早开门取财”、寓意着“年年来财、有财”的柴火,父母亲都非常重视,腊月里一定要早早地选好、备好,这些年节年俗看起来比较繁琐,但年味就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中。还有就是腊月二十三后的上香祭拜灶王爷、杀鸡宰羊做豆腐、起面发面蒸馒头、上坟祭祖尽孝道,以及年三十的贴对联、挂灯笼、扫院子、擀杂面、包饺子、大烩菜,父母亲一刻都闲不着,真的是“小孩过年、大人过关”,回想起来年味其实就是母亲灶台上冒出的柴火气。是啊,到现在脑海里浮现的依然是腊月里父母忙碌的身影、儿时的年味。
现在离家出门在外几十年,但家乡的年味仍然记忆犹新,时常涌上心头,而且愈久弥香、经年更醇。腊月的味道,是年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父母在、年就在,父母去、年就只剩回忆和回味了。然而,无论身处何方,也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怎么变迁,家乡的那份年味,不仅是味觉上的记忆,而且是心灵上的眷念,是永远留存在心底的温情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