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 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全媒体记者 崔圣驰 通讯员 刘竞妍 |
一幅幅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一组组讲述着和美乡村与愿景的生动人物、一条条振奋人心的醒目标语……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北岗子村,看着通过月余努力完成的近1500米“吉乡农创园”主题文化墙体彩绘,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艺术学院的师生们欣慰地笑了。
2023年2月,吉林省乡村振兴局、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在全省乡村建设“百村提升”村中联合打造“吉乡农创园”项目,旨在指导推进县市区与高校合作实施升级创建,坚持校地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叫响“吉字号”品牌,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在这项工作中,与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北岗子村确立校地合作关系,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文化赋能、技能实训及善治提升等方面积极打造校地发展共同体,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高站位 快速行动见实效
接到任务后,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吉乡农创园”工作专班,组织校内专家、相关部门负责人成立项目工作组,确立以校内创新发展基金项目化推进的工作原则、制定具体实施工作方案。党委书记多次组织召开专项会议研究方案、确定方向,深入基层反复推敲打磨项目可行性。经过多次对接,学校与伊通满族自治县政府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项目组坚持重心下移,先后10余次、累计师生百余人深入村党支部、村民家中、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村容村貌、村史进程、发展历程、产业项目及带动农户增收等情况调研,了解自然禀赋、掌握资源优势、理清主体需求、推进项目落地。围绕北岗子村提出的具体需求,学校成立党建提升、文化赋能、产业振兴、数商兴农四个项目组,以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迅速行动、齐头并进。
抓党建 强强联合促提升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北岗子村党支部是吉林省“五星级”乡村党组织,两个支部“初识”便确立高起点的共建关系,并确定了以立足“突出党建引领、展示发展历史、传承乡土文化、助推振兴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共建方向。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带队走进乡村满族剪纸博物馆,走进村医郑学海家中,助力北岗子村梳理村史脉络,了解村道德银行建设,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学院发挥科研优势,依托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在北岗子村设立思政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实践”教学基地,走进村部、走近村民宣传普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容,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文明新风,与村党支部携手加强村精神文明建设。
展形象 文化赋能促发展
北岗子村是全国文明示范村,为进一步增强村民获得感、幸福感,结合村路建设,学校艺术学院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创作了具有鲜明特色、充分彰显村镇文化特色的村口路面文化标识及文化墙绘作品。在“一村一视觉”墙绘设计中,师生共完成设计创作作品300 余幅,文化墙体彩绘1500余米,图案绘制共分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文明乡村、核心价值观、乡愁文化、民俗文化、抗日烈士等七个主题,有效提升了北岗子村在周边村镇的文化彰显力,为北岗子村未来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需求 产业帮扶促振兴
《吉林省乡村建设吉乡农创园工作方案》中一项重点工作是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发力,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品牌提升,助力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学校在北岗子村明确提出村产黏玉米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后,有针对性地组织艺术学院、商学院联合组成产业振兴项目组,迅速开展玉米包装设计、品牌升级和电商带货、直播培训等凸显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的专项帮扶计划。
目前已打造完成突显示范村视觉形象的“伊口满足”玉米品牌、形象logo及包装设计、制作营销方案、确定直播话术,搭建直播间、制定村民直播技能培训方案等,有效促进北岗子村一、二、三产有效联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村肉牛养殖合作社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项目,学校在实地调研后,由人工智能学院师生自主研发设计了一款高效数字化肉牛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将使肉牛变为“数字牛”,助力北岗子村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做贡献 服务社会建新功
近年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始终坚持开门办学、链接社会,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创新链,不断探寻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结合点,着眼于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破专业壁垒,强化学科交叉,积极促进“旅游+专业”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成立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东北亚休闲经济研究中心、长春文旅产业融合研究中心、长春冰雪产业研究院、吉林省文旅教育与产业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持续深耕行业领域,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以推进事业发展为落脚点,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实习实践相互结合、有机融入,不断把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转化为推进中心工作的强大动力,鼓励广大师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厂、走向田间地头,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广大师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持续增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