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韵》与《平水韵》 接振贵 |
喜欢诗词写作的是离不开《中华新韵》《平水韵》《词林正韵》这三本书的,前者是新韵,后两者是旧韵,且《词林正韵》是从《平水韵》来的,这里我就用《平水韵》代表了。按理说韵书是宁少毋滥为好,可为什么要推出新韵呢?原因是20世纪,一些报纸、杂志经常接到大量诗词爱好者的投稿,很多作品存在着“出韵”现象,也就是说不符合《平水韵》,而且越来越多、愈演愈烈。他们“出韵”并不是不讲韵律,而是按照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去平仄叶韵的。有的质量很高,弃之实在可惜。这逐渐引起了“中华诗词学会”的关注,认为有必要出一部更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韵书。为了促进声韵改革,“学会”制定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里面着重指出:应该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尽快编出一部新韵书。经过数年的努力,2010年,诗词通用的《中华新韵(十四韵)》正式推出。没想到推出后,却遭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反对,认为此举无益于光大优秀文化传统,弊远远大于利。一时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直到现在仍是争得不可开交,是件让人很纠结的事。我是一位诗词爱好者,根据多年读写的感受,也想说说自己的一孔之见。
争论的焦点就不用说了。主张用旧韵的大都在诗词创作和研究上有一定建树,以年长者居多。他们已完全接受了旧韵的平平仄仄,有的甚至极端顽固,别说通体变革,就是动个星星点点也绝不会同意。哼惯了“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文句,现在要改弦更张来新的一套,无异于“大逆不道”。深圳大学教授徐晋如说,倘若把京剧的“念白”改成普通话,那还是京剧吗?言外之意是离了《平水韵》写出的就不叫中华诗词了。其实,京剧的念白也是演化而来的。
那么这些诗词界的“大佬”们为什么千方百计地“护着”旧韵呢?理由,他们能摆出上百条,似乎用一本专著也说不完。窃以为,起重要作用的不是理由,而是一种情怀。什么是情怀呢,我搜集了一下:情怀,是你最爱的永远不舍得丢的东西,明知不值钱却也不愿意丢的东西,让你微笑永远热泪盈眶的东西……用“燕园四老”张中行的话说:“李、杜、温、韦早都给我们铺好了路,真是舍不得丢啊!”把他们半生崇拜的偶像搬开,另启新路,放在谁身上都是很难接受的。
新和旧本身就是矛盾,“守旧”者常常认为自己是“守正”,但创新才是解决“守正”的根本。我认为:创新是必须的,“守旧”在一定范围内也很必要。
先说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能搞清楚这个问题,不妨回到事情本身去!现在我们就回到——为什么要有格律或格律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根本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简明的是张中行老人,他一语中的:“格律就是为了读来好听。”从古至今格律就是要体现声韵之美,倘若读起来不好听了,不美了,这样的格律是不是得改变呢?
《平水韵》中很多字在普通话中已经不押韵了,如“斜”和“家”、“居”和“书”、“知”和“儿”等。现在把他们放在韵脚用普通话读,听起来很是别扭,没有“韵味之美”可言。另外普通话中没有了入声字,即使我们依《词林正韵》把它按入声字用到词中,也只能是个摆设,读出来的大部分是平声,不悦耳。然而,新韵却能读出美,为什么我们不用呢?我写诗词宁可让人说“外行”也用新韵,因为既不图发表,又不去参赛,只是给同学、战友、朋友们读,用旧韵,怕他们读起来感受不到音韵的美。
诗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语言的演变不断改进,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平水韵》也是宋人根据前人的206韵修订为107韵的,至今已有700年,已远远脱离语言变化的实际,不宜再当做用韵的规则了,只有用新韵才能守住声韵美这个“正”。
再聊聊“守旧”。“守旧”就是说旧韵还不能丢,要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就像繁体字不能丢一样,有时还缺它不行,例如搞诗词研究的就离不开旧韵。另外也要给对旧韵情有独钟的提供展示平台。如诗社活动、诗词刊物可设置旧韵专栏等,就像书法作品中的甲骨文、金文,使其单独成为一个艺术品类,让痴迷者们有所寄托、有所作为,不是更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