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


城乡携手并进融合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本报特约评论员 魏敬东

《四平日报》(2023年4月11日) 07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无比清醒的理性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更难更复杂的事业,这其中离不开城市与乡村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融合发展。

城乡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相互掣肘

册了专属商标,使这个村子拥有了自己的特产品牌,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这就是人才发挥的“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乡村的优势在于有广袤土地、秀美山川,有这片土地之上人们形成的独有乡村性格。城乡对人的心灵作用,是完全可以互补共存的。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可以驱走城市的一些压抑,给人多一些的存在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城乡之间要携手并进,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工业、商业迅猛发展,诸多城市从乡村中脱颖而出,变成了人气更旺、交通更便捷、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更易于被满足的地方。由于在城乡发展中,出现了阶段性地对城乡重视程度不同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城乡人们生活水准相差悬殊,贫富差距拉大,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绝不是我们想要的。于是,我们党及时调整完善补充,建立起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回乡创业的人员并不少,但对于乡村资源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外出打工的还是居多。山西省运城市某乡村,人均只有一亩地多一点,单靠种这点地来养活全家人,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这个村的妇女只要有机会几乎都离开了乡村,到城市去打工做阿姨或保姆,为城市里有婴幼儿或失能老人的家庭提供家政服务。在服务中,城乡之间关系就非常密切了:阿姨或保姆的为人怎样、技能如何、观念是否合理、处理突发事情的反应能力是否快速有效,甚至其说话发音是否基本标准等等,都直接投射到城市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婴幼儿或老人的生活体验和质量。因此,城乡绝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干涉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

城乡之间要协同合作,发挥优势,发挥作用

城乡各有优势,认清优势并适时发挥促进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之良效。城市里的机会、人才、资金、创意等,都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驻村第一书记肩负改变落后乡村面貌的神圣使命,他们用智慧拓展其所在村的脱贫致富之路。梨树县十家堡镇铁岭窝堡村,拥有苹果梨、香瓜、蜜汁葡萄、笨面等优质土特产品。原驻村第一书记杨光没来之前,乡民们并没有注册商标的意识。杨洸来了之后,敏锐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帮助村民注

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到全局的质量高下。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因此,城乡需要携手并进,融合发展。

首先,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上而下精诚团结、共同努力。我们党意识到这一课题的重要性,中办、国办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各项具体指标。这是从宏观大政方针上给予的必要指导和要求。

其次,需要城市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等相关要素,真正沉下来,帮助乡村改变落后观念。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四平市是中国唯一的优质玉米之都,做好玉米产业,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的一条路径。四平玉米产业发展已经非常蓬勃了,深加工、精细化加工在不断努力之中。从鲜食玉米到玉米面条、从玉米汁到玉米油,从玉米火锅底料到玉米膨化零食等等,这些传承和创新都大大增加了玉米的含金量,取得了很好收益。

在城乡互动过程中,城市给乡村注入活力和机遇,乡村的淳朴民风反哺城市,使人们返璞归真,这是双赢。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市和乡村的稳健发展,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懈努力。城乡任何一点不均衡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可避免的隐患和弊端。而克服的办法就是城乡要无缝衔接,有的放矢,融合发展,相互支撑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