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


聚焦“四化” 凝聚力量
——双辽市扎实推进文艺事业发展侧记

《四平日报》(2023年4月11日) 05版

本报通讯员 孙悦

近年来,双辽市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市文联切实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聚焦“文联工作实效化、志愿服务品牌化、文艺创作特色化、协会管理规范化”的工作目标,围绕双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文艺为民”,加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创作,在近千名文联所属文艺家会员中营造“同爱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的氛围,凝聚文艺力量,为家乡繁荣发展助力添彩。

以全新的理念弘扬“风清气正”文风,发挥“小文联、大作为”作用

结合“转作风,抓落实”以及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德艺双馨”的文艺家队伍。通过“我为家乡作贡献”研讨会暨文学艺术汇报演出等形式,以文学艺术的方式诠释了“转作风,抓落实”是惠及千家万户的阳光举措,同时倡导在所有文艺家会员中形成“德艺双馨”和“德字为先”,方为“最美文艺家”的主旋律,引领全市各界的千余名文联协会会员,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进一步激发更多优秀文艺人才的内生动力,为弘扬全市文风正气助力添彩。

以“融合”的思路助力中心工作,提高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文艺事业软实力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气,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市文联牢固树立与双辽发展相符合、与群众呼声相一致的发展意识,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为配合文化长廊和七星湖文化墙建设,市文联积极鼓励更多文艺家建言献策。近年来,文艺家们精心创作了大量讴歌伟大祖国和展望家乡未来的文艺作品,其中有关双辽城市建设诗歌和散文就达五百余篇。开展主题书法和绘画活动,为创建全省县级文明城市助力添彩。如今,来自全市社区、乡村的文艺志愿者,用真情编织,“爱乡”魅力音符在广场、村庄跳动和汇聚,激励着正在奋斗的家乡人砥砺奋进,共同书写新篇章。

以“聚焦”的理念谋划文联发展,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文艺工作的新期待

每年春节前,市文联都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团”带动身边更多的文艺家,为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乡镇村屯的脱贫户送去春联、福字等新春的祝福。近年来持续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中,双辽文联创新工作思路,积极组织文艺家创作党史红歌,在商场唱响的同时,还走进广场、走进军营、走进社区等,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新需求。

以“对标”的导向明确工作定位,努力拓展文联工作新空间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组织全市文艺爱好者和创作者积极参与,不断提高作品质量,努力打造一支文艺生力军,制定了《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文艺家队伍建设。力促书法、美术、诗词等多家协会联袂创作和互相融合,实现了由“独唱”到“大合唱”进行文学艺术展示的转变。创新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将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搬上舞台现场主题创作,组织摄影家协会拍摄家乡的地域和人文景观,所属农民画协会绘出的反映民俗的内容,充分展示双辽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在抗击疫情期间,双辽文联成立一支“春之歌”文艺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创作的快板“核酸检测民心暖”以及主题歌曲、诗词、字画等500多个,其中的部分创作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文联所属文艺家协会会员共有百余人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双辽市文联连续两届被评为吉林省基层文联标兵单位。

双辽市文联将切实履行职能,积极引领文艺家协会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树立文艺界的标杆和典型,培育崇德尚艺的良好风尚,建立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文艺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努力培养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德艺双馨高素质文艺家队伍。围绕“精品战略,推动文艺繁荣”发力,引导文联文艺家多出成果上实现新突破。健全职业道德建设规范,积极创新文联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文艺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各领域、各层次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最广泛地团结凝聚起来,建设文艺之家,引导其“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聚精神、为自身留清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创新活动载体,彰显文联风采,特别是在拓展乡镇文联以及“文艺讲家乡党史”等“文艺为民”上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为创作出更多明德引领风尚的强力之作,打造地方特色文艺明信片,为建设底蕴深厚的“绿色、活力、实力、幸福、法治”的新双辽、赋能全市各项事业发展贡献新的文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