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1日


绘就城区建设的绮丽画卷
市住建局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四平日报》(2023年4月11日) 01版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陈凯)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市政基础设施,优化城市交通体系,全面补齐排水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2023年,市住建局拟实施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4个,总投资34.59亿元。其中续建项目8个,总投资7.4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59亿元;拟新建项目26个,总投资27.1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2.99亿元。

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市2023年计划充分利用10亿元海绵国家奖补资金,继续推进紫气大路沿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和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一期)工程等系列项目,拟新建四平市民主路(紫气大路-南河)排水工程、四平市内涝积水点排查治理工程(一期)等12个海绵项目,总投资6.3亿元。通过实施海绵城市项目,达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城市水质大幅改善,水体清澈明亮,河道两岸美如画卷,城区景色更宜人。

同时通过三年示范攻坚,带动严寒地区海绵城市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实现公共空间功能提升、推进管廊优势充分释放、达成信息平台功能集成、实施区域治理上下共治,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海绵城市特色名片,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持续优化市区路网结构。今年,市住建局围绕完善“十五横、十二纵”道路骨干路网体系,贯彻“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功能和级配结构,强化城市干支路网、快速路网和干线公路衔接,继续完善城市现代化路网。计划梯次推进东丰路、康平路等道路建设,新建接融大街、植物园等市政道路,计划新增市政道路长度6.7公里,计划翻建小红嘴桥,加固天桥等3座桥梁,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125亿元。打通东丰路、接融大街等城市道路大动脉能够有效激活五分之一城市建成区发展活力,提高城市通行效率。进一步加强新老城区交通联系,疏解老城部分职能,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全面疏通城市交通“经络”,畅通城市内循环。

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为有效减轻污水处理厂负担,促进水资源利用,今年我市计划对英雄大街、北一纬路、北二纬路、南二纬路、南三纬路、中央东路6条道路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拟新增排水管线10公里。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我市雨污分流率、污水收集处理率,有效减轻污水处理厂负担,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提升城区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有效缓解雨季内涝,减少汛期溢流频次,形成与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性的、生态型的新型城市排水系统。

持续改善市民居住环境。老旧小区改造,与民生福祉相连,与城市发展相系,我市按照“市级统筹、区级实施、街道(社区)配合”原则,组织成立了市、区两级旧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继续推进2022年启动的24个老旧小区周边33条道路改造工程,计划完成投资1.11亿元;同时拟启动2023年老旧小区项目,对26个老旧小区周边21条道路进行改造,通过对老旧小区持续改造,进一步促进产业投资,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城市功能,曾经院老、房老、设施老的“老破小”“返老还童”,来了个“颜值”大翻身。

持续推进中水回用工程。为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解决企业生产用水短缺问题,实现再生水对南北河生态补水,2023年度我市持续推进四平市再生水回用工程,计划完成剩余管线入廊。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城市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强势扭转四平市工业用水短缺问题,推动四平市钢铁行业跨入绿色高水平发展轨道。改善南北河水环境质量,优化我市良性水循环系统,促进我市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四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强大动能。

完善城市地下管廊功能。为合理布局地下管线、避免城市道路的重复开挖、提高城市能源供给、确保城市安全运转,我市始终坚持管廊“建好”“用好”的原则,依托智慧化管控平台系统,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给水排水、特种光纤等各类管线合理有序布局。我市将有序推进力争完成剩余管廊附属工程,加大管线入廊力度,保证管廊使用综合效益。建成后将有效消除城市“拉链路”和“蜘蛛网”现象,提升城市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满足建设高科技智能化城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