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0日


那一口饱含乡愁的玉米面条
■赵喜语(长春)

《四平日报》(2023年2月10日) 07版

周末一早,四平老家的外甥女借公出的机会来长春看我,还带来几包四平当地名产玉米面条。她介绍说,玉米面条被称为 “黄金面条”,是粗粮细作的一种,而且 “零添加”,低脂低糖营养丰富,老幼皆宜。她还说让我换换口味,品味一下家乡的味道,也体会一下久远的乡愁的滋味。

虽然很多年前吃过玉米面条,近几年也了解四平玉米面条声名远播 ,却从来没能引起我的兴趣。这会儿听外甥女这么一说,恨不得马上吃到嘴里,一品玉米面条的“秀色”。

周末,家里人多,也都想亲口尝一尝玉米凉拌面,所以大家挽起衣袖,系上围裙,按分工行动起来。爱人负责炸西红柿鸡蛋酱,女儿和外甥女切黄瓜丝、圆葱丝、香菜末……而我,负责 “监工”。

老母亲自告奋勇主动承担煮玉米面条的工作,她一脸神秘且自豪地表示, “要想吃到过去的老味道,还得我来!”

说话间,她拿来一个白铝盆,接满凉水,打开玉米面条的外包装,把两大包干硬的玉米面条,一缕一缕地撕扯开,全部浸泡在水里,还煞有介事地和大家讲起泡面、煮面的要领。首先,凉水泡面至少两三个小时,时间太短,粘连成坨的面条泡不开,面就会很硬,不好吃。煮面呢一定要凉水下锅,煮熟后,要用凉白开过上一两遍,面条才有弹性,吃起来才劲道......

在等待玉米面条泡开的时间里,其他工作已准备就绪。

临近中午,母亲开始煮面了。

只见她把泡软了的玉米面条一根一根地撕开,捞在另一个盆中。再把一个盛着凉水的铁锅放在燃气灶上,打开火后,把玉米面条放进锅里,同时不停地用竹筷有规律地搅动。一边搅一边说要轻点劲,免得塌底糊锅或者粘连在一起。劲大了,容易把面搅碎。

开始时,母亲用中火烧水,大约五六分钟锅里的水就沸腾了,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淡黄色的泡沫。这时候,母亲又把火调小,继续烧两三分钟。只见锅中泡沫已慢慢散开,汤变得清澈了。而面条已由深黄变成亮黄,随着汤一起翻滚着,游动着,那样子像极了金龙闹海,还热气腾腾的,特别有诗的意境。面条煮熟了,也变得柔软而有韧性了。母亲急忙把熟透的玉米面条捞出来,放入凉白开中过一遍,再盛入碗中。然后,在每个盛面条的碗里浇上点儿锅里的热面汤,借此保证凉面的柔润。再根据个人的喜好放入黄瓜丝,圆葱丝,香菜末,最后放几勺西红柿鸡蛋酱,搅一搅拌一拌,一碗地道的色香味俱全的东北玉米拌面就完成了。

看着碗里诱人的玉米拌面,我也顾不了许多了,很响亮地“吸溜”一大口,美美地吞进肚子里去。满口玉米的馨香,西红柿鸡蛋酱的酱香、黄瓜的清香、圆葱丝的鲜辣香,再加上面条的爽滑细腻,软糯Q弹,简直是一种惬意的享受。此刻,舌尖上的万千风情难以言表。如果说美好的生活是从一碗 “黄金面条”开始的,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这时,大家也在热烈地吞噬着面条,吸溜声不绝于耳,还不时发岀啧啧的赞美声……

望着金黄黄剔透晶莹的玉米面条,我又想到了我的故乡四平。难怪四平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优质玉米之都”,难怪故乡的玉米面条闻名遐迩,这样好吃谁能不爱呢。

此时,我不禁忆起小时候吃玉米面条的往事。

我出生在20世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那时候,吃饭是个大问题,别说是吃好,能吃饱人们就已经很满足了。一次母亲做的是自家磨的玉米面面条,口感粗糙,又干又涩,佐料也只有炸熟的农村大酱。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可最小的弟弟实在咽不下,吵着要母亲做白面面条吃,母亲很无奈地说,咱家人多细粮少,那点白面都包饺子了,现在只能用玉米面来代替了。接着还鼓励我们,好好读书,等你们都长大有出息了,咱家的日子就会好起来,到那时,你们就可以每顿都吃白面面条了……

今天,大米白面是家常便饭,吃一碗粗粮细作,也算是调剂生活,换换口味,却让人倍感香甜。可见人们生活的确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有一种味道,穿越时空,久而弥新。正如外甥女说的那样,是该时不时地追寻一下过去的记忆,怀念一下老家的味道,体会一下久远的乡愁了。某位名人说过: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故乡的味道。可能是一碗饭、一道菜,抑或是一滴水。而我,那一碗家乡的玉米面条,就是我对过去时光的最深刻的怀念,总是荡漾在心头,绵长而又悠远。

现在,四平玉米已走向世界,用它金色的品质擦亮了玉米这张名片,这是家乡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