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硬举措”提升发展“软实力” ——我市优化营商环境记事 |
全媒体记者 崔圣驰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命之翼、经济发展活力之源。一年来,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齐心聚力“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聚焦服务对象需求,出真招、解难题、求实效,不断创新审批模式,强化服务举措,优化监管方式,力求以更优营商环境的“硬措施”提升我市发展的“软实力”,下出一盘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先手棋”。
优化政务环境
服务企业促发展
“真没想到,困扰我们好多天的问题能这么快解决,真是开门大吉!”2022年9月,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内,祥辉物流(四平)有限公司负责人忍不住拍手叫好。原来,投资1000万元的物流公司因为相关部门近期没有考试计划,导致公司招聘的运输司机无法考取安全考核合格证,没有“必要件”,公司就无法运营。耽误一天损失不小。得知情况,市政务服务中心用硬核举措为企业“解压”,在签下“容缺”承诺书后,为其办理了运营手续,这一措施让企业负责人如释重负。
企业经营中的各种难题和烦心事,在我市都有迎刃而解的良方。市政务服务中心不断完善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自助办理等制度,并推出“午间不间断服务”“错时预约服务”“延时服务”。此外,服务中心还设立了“互联网+交通自助服务区”“企业开办专区”“食品经营许可自助服务区”等专区,方便群众办事。运行机制上的“加”,材料、环节、时限上的“减”,使审批服务效率较改革前提升了50%以上。
在政务服务方面,实行审批服务“上门办”“网上办”“领代办”“自助办”“邮寄办”;在工程项目审批方面,实行“网上办”“领代办”、告知“承诺办”、并联“快速办”、市政“免费办”;在信用赋能方面,实行信用修复“专人办”“即时办”、信用贷款“推广办”、信用良好“优惠办”;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方面,实行“容缺办”“优先办”“延时办”、惠企政策措施“及时办”。
全心全意服务
当好贴心“店小二”
我市以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奋斗目标,创新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轨道上更新迭代。一项项便民利企举措开花结果,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春节前夕,总投资9000余万元的四平第一热力公司350MW机组火电烟气余热项目因存在特殊符号,导致项目报建时无法识别,不能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市政务服务中心工程建设“一件事一次办”窗口工作人员发挥“店小二”精神,免费为企业提供领办服务。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及工程师进行沟通协调,最后,解决了项目报建问题,使项目单位得以顺利报建,取得相关审批手续,助力项目顺利落地。
而这样一个片段,正是我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瞄准企业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多、办事难、耗时长等堵点问题,我市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一编制8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分阶段实行并联审批。综合实施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测合一,落实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推行土地出让前“一单五清”告知制度,审批效率大幅提高。通过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数据材料实时共享,事项精简比例达到33.1%,申报材料同比减少60%,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
瞄准企业开办涉及部门多、时间长、多头跑等难点问题,我市采用线上线下整合,通过集中服务、流程再造、并联审批等做法,将营业执照、刻章、税务登记、账户开立、劳动合同备案、医保登记、社保登记、公积金登记等8件事“分别办”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后,8件事一次受理、并联办理,全程只填“一张表”,材料减少65%,审批时间压缩至4小时以内。企业公章、法人章、财务章、合同章、发票专用章5枚印章全部由政府买单,市场主体不花一分钱,企业开办“零成本”。
优化服务效能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更是吸引力。而政务服务能力强不强、效率高不高,企业的感知最敏锐、最直接、最深刻,并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满意度、获得感。
2022年8月16日晚22时,市场监管局审批办负责人接到了四平市乡建集团公司的“求救”电话,称该企业为建设我市农贸市场,正在向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申请项目基金贷款,急需办理增资业务,如果在次日早8时前相关审批材料不能及时上报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系统,申请将不予受理。了解情况后,市场监管局审批办负责人没有丝毫犹豫和耽搁,立即带领工作人员赶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全程为企业提供指导服务,一直加班到凌晨完成了全部审批业务,让企业拿到了变更后的营业执照,确保了申报材料17日早8时前及时上报到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系统。据了解,该集团申请的7800万元项目基金获得了审批,资金已如数到位,该企业对市场监管局专业、高效、优质的服务非常满意。
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四平,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企业,都能感受到这片热土的速度和热情。优化营商环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市将持续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将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民生项目引入松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