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粮田变良田 |
(上接一版)
高标准农田“谁来建”?郭永田说,高标准农田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项目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开展,包括制定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项目库、组织项目实施等工作。同时,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鼓励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持续增加。中央财政资金连年增长,为农田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2019年、2020年分别安排中央资金859亿元、867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到1008亿元、1096亿元支持全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
同时,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多元化投入渠道不断拓宽。江西、四川等省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专项债等,将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3000元。江苏省大力增加地方财政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省亩均投入达到3000元。河南省西平县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引进省水投集团投资3.2亿元,探索融资新模式。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安阳县委书记邢振东说,县里成立了高规格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高标准规划设计,严要求推进建设。严格落实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和合同制,严把设计关、材料关、施工关、资金关、监理关、验收关等“六关”,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如何管?
日常管护结合专项维护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管护仍需加强。吴洪伟说,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散管理、投入不足,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突出。部分地方财力有限,难以真正落实管护资金。要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指导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
高标准农田如何管?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办法,明确了管护责任和具体要求,保障了管护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参与、责任明确、协调顺畅、保障有力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努力做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你看这个铝制的二维码,扫一扫,就能了解到全部工程数据,并且管护单位、管护人详细信息都有。”禹城市农业项目开发中心主任郭鹏说,该市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了农业项目开发中心督导监管、乡镇驻地落实监管、管护员责任到人的建后管护机制,每条路、每个机井都有人负责。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湖江镇中塘村的一处水渠旁,赣县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这里了解情况。“这个水渠之前被收割机不小心压坏了,我们巡护时通过‘田管家’系统现场上报,6天就修复好了。”赣县区“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村级巡查员肖国洲说。
赣县区创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管理模式,与保险公司携手推进高标准农田“科技+保险服务”,开发“田管家”智慧高标监管平台,农田的道路、沟渠等出现问题,可通过视频或图文形式上传平台,有关机构将视情况处理维护。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72万亩高标准农田纳入了试点。
日前,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受建设年限、投入水平、因灾损毁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质量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2023年起,将全面开展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全国将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