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能级 打造品质之城 ——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两会”精神 |
本报评论员
城市是区域人口、产业和资源要素的聚集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两会”提出,要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现代化路网,加快城市更新化改造,推进城市功能化布局,赋能城市智慧化管理,全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着力建设美好家园。这既是对城市建设提出的更高目标,也是城市化迈向更高层级的自我要求,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路径,体现了广大市民对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期盼和需求。
交通是城市能级提升的战略标配,要把交通建设作为城市能级提升的先导工程。高效的城市路网带动城市之间人才资源、思想文化、产业经济、商品贸易、高新技术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加速融合。要通过谋划实施城市内环快速路,梯次推进市政道路建设,缓解交通路网压力。打通东西大动脉,激活部分城市建成区发展活力,通过建设公共交通智能监控调度中心和“数字四平”态势感知系统,实现城市监管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控、高效能管理。让市民交通出行更便捷,城市快速通达率更高效,以交通的大发展支撑城市能级的大提升。
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未来,增强城市吸引力,打造品质之城,必须高起点谋划城市设计,树立以人为本、精致精品的理念。要塑造北方严寒地区海绵城市样板,扎实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部分街路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消减城市溢流污染,以城区主要街路、公园广场、大型建筑物为重点,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美化城市“微空间”,巩固国家卫生城成果,努力让英城文化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既完善城市功能,又在城市治理上花心思,赋能城市智慧化管理,以数字化、精细化理念管理城市空间,将生态理念、人文历史、功能设施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吸引力,打造品质之城,不仅是全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所需,更关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品质。要突出房地产业支柱地位,落实金融支持措施,出台完善农民进城购房、社会团体购房、域外人才购房新政,合理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加快人力资源服务,完善“英城英才新政2.0版”新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来平就业创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人才动力和有力支撑,助推城市高品质发展,实现城市产业能级高、城市生产生活无界融合、城市人气汇聚活力繁荣。
城市与城市的区别,从来不止于林立的楼宇和纵横的街道,更在于其内在的气质和灵魂。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吸引力,打造品质之城,全市“两会”擘画的蓝图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一一实现,让城市面貌更显生机,让幸福感觉更加触手可及,让广大市民共建共享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魅力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