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两会”精神 |
本报评论员
全市“两会”立足四平发展定位,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强调要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通过开展粮食稳产、畜牧扩量、特色提质、乡村建设、改革赋能、脱贫巩固“六大行动”,绘就我市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新的征程,新的奋斗。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撸起袖子加油干。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扛起农业大市应有担当。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粮食安全新格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积极创建国家级整区域高标准农田试点县,系统推进待修沟渠和重点涝区综合治理,加快实现“百亿斤粮”目标。
全力推动畜牧扩量,有效增加农民家庭收入。要推进实施肉牛倍增计划,深化“村集体+托牛所+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抢抓生猪价格上扬周期,快速释放双辽牧原、伊通温氏和小规模大群体产能。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基础设施、良种繁育、饲草料加工贮存、疫病防控、粪污无害化处理、品牌创建等方面投入人力、配置物力、保障财力。
擦亮产业金字招牌,在特色提质上狠下功夫。要依托“中国优质玉米之都”的影响力,抓好玉米全产业链发展,谋划引进一批好项目,要放大棚膜产业集群优势,突出抓好全季生产温室和规模园区建设,夯实“菜篮子”稳产保供基础。要探索三产融合新路径,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继续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上做文章,促进农业加快迈向高质高效。
统筹设施服务布局,打造和美乡村新风貌。要坚持“面子”“里子”一体共治,全面落实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系统规划建设畜禽粪污处理体系,打通收、运、处、用各环节堵点。改进乡村治理,完善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加快释放改革创新活力。要始终把“优先”落到实处,强化制度保障,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强大的发展动能。通过有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创建农机全程服务中心、农民合作联社(联盟)。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打造“三变”改革试点村,开创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让集体经济成为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守好乡村振兴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加强动态监测。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做好“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产业就业等重点工作,培育提升产业,增强群众技能,积极扩大就业,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平蓄势突破之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勠力同心、真抓实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