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 市第三中学八年十班 高浚豪 |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的思想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万世开模。
——题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重读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论语》,我不仅读到了学习的方法,更读到了学习的态度,读到了礼仪与孝道。一部论语,谁说只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谁说只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看,“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君子品质道德的体现;听,“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孔子断定一个人尽孝的标准。好像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汩汩而出,为中国教学文化注入了最原始而又最深远的力量。
华夏文明因孔子而灿烂,未来世界也必将因孔子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耄耋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朝闻道,夕死可矣。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读《论语》,我突然发现那个白发长须的孔圣人,并非我眼中那个一板一眼、慢条斯理的“宿儒”形象。为了实现“仁”的思想遍布天下,他到处奔波、心急如焚;为了教育学生一心向善,他苦口婆心,甚至声嘶力竭。他心系天下,为了社稷而急,为了百姓而急,为了“仁”的思想不被世人所接纳而急。你听,“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是他真真切切的心声;你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他的宽厚,更是他的执着与勇敢。
孔子用最智慧的沉吟打开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进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孔子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在铺满黄金的道路上逐梦前行,挥洒汗水,拼搏奋进。
重读《论语》,咀嚼其言行语录和思想,品味其为人处世之道和追求知识哲理,我们听到的是亘古的风翻开书页的声音,回想起的是对众生的悲悯情,是对生命的敬畏心;是孔子对学生不厌其烦的教诲,是新时代人对孔子的敬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