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乡历史辉映现实 ——记梨树县档案局(馆)原高级研究员魏晓光 |
赵志军
近几年,在梨树县乃至四平市,有两册文史志类著作相继出版,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这两本书是由梨树县档案局(馆)原高级研究员魏晓光编著的《梨树古今人物》和《梨树古今记事》。这些记述梨树及四平地域历史文化专著,以翔实的文字、精美的实物图片和历史照片,全景式展示了梨树县数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及人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奋斗足迹,堪称地方历史文化文库中的精华。
为了探寻作者数十年如一日记录、挖掘、整理地方史料,将家乡文化资源汇成史册,传承家乡史不倦求索的精神,笔者近日采访了魏晓光。
挖掘家乡史 潜心故纸堆
初识魏晓光,先是在《四平日报》上经常看到他发表的文章和他个人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后来在四平市政协文教文史委和四平日报社召开的几次座谈会上,才熟识了他本人,随即索要了他著的《梨树古今人物》和《梨树古今记事》的书籍,并建立了微信联系。当得知他曾在梨树县档案馆工作30年之久,同时告诉他,我也曾在20世纪70年代从部队复员后,借调到梨树县档案局工作一段,我还是梨树县第二中学毕业的,由此我们之间便拉近了距离。印象中的魏晓光温文尔雅,待人谦和。
我在撰写一些历史性文章时,有不明之处经常向他请教,他每次都是认真地为我答疑解惑。作为同是收藏地方文化的爱好者,他还向我毫无保留地展示个人藏品。在交往和交流中逐渐加深了我对他的了解。
魏晓光于1958年12月出生在梨树县。1977年在太平中学任民办教师。1981年毕业于梨树县师范学校,先后任蔡家公社农业助理、团委书记。1984年到东北师大档案干修班进修。1986年调入梨树县档案局(馆)后,从此他一头扎进档案馆内,潜心翻阅数十万卷馆藏档案,编辑整理历史资料。同时走出档案馆,深入乡镇、街头闾巷,找寻散失在社会上的历史资料,征集到一大批珍贵的史料进馆,建立名人档案和照片档案,填补了县档案馆的馆藏空白。2015年《城市晚报》记者对他采访报道时,他曾对记者说:“我对梨树的历史有一种浓厚的家乡情结和兴趣,而深入发掘这些历史,整理留存这些史料,既是我的责任所在,更是我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寄托。每当我与身边一些人交谈时,人们对家乡的历史人物,如孟古、宋棃、常荫槐、韩道良、郭淑珍、李连贵等英雄烈士与模范人物知之甚少,我更加认识到我工作的重要性。”
他还感慨地对我说:“研究挖掘历史资料,别人认为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事,在我看来却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常常在档案库房查阅档案资料,一进去就是一整天,有时忘记了吃饭和下班时间。查阅这些历史资料,让我大开眼界,穿越历史时空。家乡古今人物事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欲罢不能。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料,就是在档案中或在走访过程中发掘出来的。”在《梨树古今记事》一书的背面,有一行醒目的红字“纪念梨树建县一百四十周年”,书中记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清晰地跃然纸上,在第五篇《国难岁月》中,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梨树犯下的野蛮暴行,尤其是“张家局子惨案”更是触目惊心。还记载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日义勇军与日寇英勇斗争的史实。第六篇《解放之路》,则记载了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并赢得最后胜利、建立民主政权的过程,还记录了解放战争中四平保卫战时设在梨树的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的一些情况。我还从该书中第一次了解到解放战争中建立的梨东县政府情况,真是梨树县近代百年风云,历历在目。
传承家乡史 一生择一事
魏晓光退休后,被梨树县委党史研究室返聘,参与《中国共产党梨树历史第二卷》的编著,此书于2021年12月出版。可以说,他在工作及退休后近40年时间,一生择一事,为了挖掘和传承家乡的历史,他先后编著《梨树县档案志》《梨树县三名》《梨树县大事记》《梨树县区划沿革》《梨树古今人物》《梨树古今记事》,在网络上发表家乡历史文章2700余篇,其中160余篇论文和史料被报刊登载,还有多篇获省、市级奖项。为了更好地传承家乡历史,2010年他开通了自己的博客,把研究成果和相关历史资料在网络上发表,坚持至今,得到了众多读者和网友的关注。一些史料还被四平市委宣传部开办的《夜读》栏目采用,被四平市政协文教文史委、四平日报社编印的《城市记忆》收录。他还为四平党史研究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史料。他的博客点击量逐年攀升,史料被多家媒体和研究历史者采用。远在美国的梨树历史人物常荫廷的后人曾孙常叙康年近80岁,通过寻找家族史料,在网上看到了魏晓光写的文章,设法联系到他,互相交流了一些历史资料和照片。他在编著家乡文化历史著作中坚持做到以文化为脉,追本溯源,以微见著,博采众长,以时间为径,事件为纬,兼收并蓄。他用最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记载下家乡梨树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大事要事,全面反映梨树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历史进程。兼顾人文与自然、政治与经济、宏观与微观,努力做到资料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文字通顺,确保文献资料权威性、可靠性。
为进一步拓展史料的来源,无论寒冬酷暑,他都不停下深入实地探访,各级档案馆、图书馆、方志办都留有他查阅史料的足迹。这一点在他编著的《梨树古今记事》一书中更能充分体现,该书八个篇目,40万字,445张图片,穿越梨树千年历史,写尽古今梨树事,有十分高的史料价值,同时纠正了一些家乡历史资料的讹误。在撰写编著这些史书中,他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回家加夜班,经常是睡三四个小时,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赶写,并放弃所有的节假日,在岁月的长河中,头上的白发也渐渐多了起来。在撰写家乡文史资料中,魏晓光更偏注红色历史,把家乡革命英烈、杰出历史人物和有重要影响、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先进模范人物等事迹进行挖掘、整理,编入书中,为之永远传承。
留存家乡史 用历史辉映现实
在近30年来的史料征集中,魏晓光个人出资3万多元,收集购买各类各时期老照片2600余张,有价值的历史资料620册。为正筹建的梨树县中医药博物馆提供原始珍贵资料20余件,解决了建馆无展陈史料问题。他出资购得的“奉化县巡警教练所学生毕业证章”及1913年梨树县施医院行医证书、民国时梨树县礼让乡乡民代表钤记官方公章等多件史料,都属于博物馆馆藏级文物。为了收集这些文物,他先后多次去省内外如长春、沈阳、锦州等地文物市场,遍访梨树乡镇村屯,同时还通过网上认识搞收藏的藏友,从其手中购买征集文物史料。在征集史料文物中,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找寻与之匹配的文献时,必经过辨别真伪,去粗取精,反复考证一番,然后再动笔撰写文章发表,同时收录于出版的书中。
为了弘扬家乡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2021年10月,他自费印刷了《图说梨树二百年》,用1000余幅照片回望了梨树县二百年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浓墨重彩的是绘出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梨树人民不懈奋斗解放和建设家乡的红色历史,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厚礼。
在魏晓光的心中,只有一件事,就是为家乡尽可能地留存历史。他与笔者说:“我现在不能荒废时间,要在有限的一生中,把家乡的历史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来,传承弘扬好。”我问他这么做图什么?他回答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只图将先辈们为家乡奋斗的光辉历史流传后世,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时光不负赶路人。魏晓光在近40年的家乡历史挖掘、整理、弘扬、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先后30余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梨树县第五届劳动模范。2012年被评为梨树县十佳业务干部。2014年被授予“梨树好人”称号。2016年被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2017年荣获吉林好网民优秀奖。
魏晓光的书,是最好的乡土历史教材,有着丰富的营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放下魏晓光的书,掩卷沉思,我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东辽河岸边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涌现出生动活泼的人物群体站在黑土地上向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