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


谱写和谐新篇章
——我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回眸

《四平日报》(2023年1月11日) 06版
“百日会战”期间民警巡逻并发放反电诈安全知识宣传单
出入境管理机关民警为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耐心讲解办理程序
网格服务零距离
治安检查

全媒体记者 邢天笑 通讯员 李婉轩 王志鹏

我市自2020年5月被成功列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大胆探索实践,创新思路举措,不断打牢市域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探索出围绕一个主线,抓住两个重点,强化五个支撑,构建五大治理新格局的“一二五五”工作法,形成了符合市域实际,多元善治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的可推广、可复制的四平经验、四平做法,全面提高了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以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为主线

构建“共治同心圆”

我市始终坚持全市上下一盘棋的思想,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整体联动,加快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市域社会治理指挥链。将市域社会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做到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调研谋划、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研究重大问题、亲自督导推动。坚持挂图作战。制作了“四平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图表”,形成了《四平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路线图,细化具体要求,切实将中央63项指标、省区域特色25项、负面清单6项指标逐条逐项做到定人、定责、定时、定效。将试点工作项目化,印发了《四平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工作组组成方案》,成立了11个项目推进工作组,形成市域办牵头抓总,各专项组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加大培训力度。善于集思广益,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就市域社会治理作出科学决策,市委政法委组织开展平安四平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600余人次。强化督导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月调度、季总结、年度考评倒逼工作落实见效。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拧紧市域社会治理服务链。统筹行政资源,加大对市域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四平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单独成立“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章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城乡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公益反哺、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全市共培育发展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44个;强化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基层减负赋能,保证简政放权工作向基层延伸,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发挥群团组织优势,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示范链。广泛动员推动各类群众团体及社会组织,承担市域社会治理职责。市法学会通过“双百”“法治文化基层行”等平台助力市域社会治理,开展“民法典大讲堂”“反家暴 防命案”等专题法治宣讲累计达到112场(次),受众人数15.81万人;市总工会因地制宜打造“工驿站”87家,有效解决户外劳动者普遍存在的“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问题;市妇联深入推动“平安家庭”创建,牵头开展防范离婚家庭风险隐患专项活动,累计化解有风险的家庭35户,通过妇女儿童公共法律服务站及12338妇女维权热线,调处婚姻家庭纠纷1375件;团市委优化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环境,联合市司法局挂牌成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站11家;市政协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累计接收并有效转化政协委员提案及社情民意200余条,积极推动协商民主助力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

以两个重点创建项目为抓手

打造“四平市域样板”

我市精准分析当前形势下的矛盾特点和发展趋势,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打防结合,强化源头治理,打出了具有四平特色、市域特点的风险防控和多元治理“组合拳”。2022年较2020年命案发案数同比下降38.5%,八类暴力犯罪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2%,生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25%。

坚守底线思维,全力打造“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项目, 形成“创新安全+”市域政治风险防控体系,切实筑牢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铜墙铁壁。坚持源头治理,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项目工作经验,在第五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研讨班上进行交流,并在全国推广。强化多层次源头治理,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区域调处模式。强化多角度专项治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行业平安创建为抓手,精准疏通民生类重点领域堵点,让市域成为社会风险矛盾的“终点站”。

强化五个支撑提升治理能力

构建“五大治理”新格局

我市在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善于坚持环环紧扣,强化以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公共服务、智治建设为支撑,推进治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构建全区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以党建引领为支撑,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市委组织部印发了《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构建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推行社区“一格三长”和乡村“网格长+村民代表”制度,科学划分、标绘网格7181个,配备网格员6366人,夯实网格力量;市委政法委印发了《深入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的实施方案》,强化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形成了网格员巡访、手机端上报、多层级分流处置、多部门联动处理、多角度跟踪督办的社会矛盾风险全闭环管理模式。

以法治保障为支撑,构建优化营商环境新格局。我市紧贴市域工作实际,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丰富市域法治供给,服务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人大设立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法律。聚焦社会矛盾焦点,出台《小广告发布管理规定》等15部地方性法规,“小切口”立法得到全国人大的充分肯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跨区域协助,会同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东辽河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凝聚司法合力共筑东辽河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屏障。

以德治教化为支撑,构建诚信建设新格局。深入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印发《四平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行动方案》,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榜样力量。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出“信用立法”,颁布全省首部专门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即《四平市社会信用条例》。印发《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推动解决10个重点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开展政府机构政务诚信公开承诺机制,不断提升政务诚信水平。依托信用体系建设,破解融资难题,“信易贷”平台建设树立标杆,企业入驻率100%,信用额度东北第一,典型经验全国推广。信用环境蓄力提升,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以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民生福祉改善。在开展社会救助方面,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在“无籍房”治理方面,累计惠及群众14.94万户,化解经验得到国务院督察组肯定并在中央政法委创新经验交流会上推广。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三年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3个,连续两年全省老旧小区绩效考核均为优秀,华宇社区、鑫荣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以智治建设为支撑,构建一网融合新格局。雪亮工程示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要引擎。按照“一中心融平台多接口”的思路,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建立了集信息采集分析、智能场景研判、实时调控指挥的智慧网络体系,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夯实数据基础。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融合了公安、执法、政数和社会治理相关部门数据,打通了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法院、检察院等30多家平安建设成员单位采用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入驻市级综治中心。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一线贯通”,覆盖全市7181个网格事项,建立了工作流程,形成了工作闭环,做到了“全域覆盖、全程可控、全时可用、全网共享”。以“小区”为最小作战单位,打造“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作战的平战结合指挥体系。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方面,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政法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进一步制定完善工作措施,继续狠抓落实,百分百完成试点工作任务,确保顺利获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

短 评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好广大人民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才能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创新共治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全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