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聚焦乡村振兴 打造“人才雁阵”

《四平日报》(2022年11月30日) 02版

近年来,梨树县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推动“头雁”领航、“归雁”丰翼、“鸿雁”奋飞、“群雁”齐鸣,逐步形成“雁阵效应”,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突出选贤任能 配强“头雁”领航

拓宽选人视野,大力实施“领头雁”后备墩苗工程,通过民心荐才、一线辨才、能人聚才、项目考才等途径,从外出务工者、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中物色人选,动态储备2128名高素质后备村干部资源,解决村两委换届人选不足的问题。推行导师帮带,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加强换届后村级班子建设,乡镇班子成员与304名村级党组织书记通过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强化跟踪指导,帮助解决思想工作问题800余个,有力促进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的提升。强化激励保障,建立换届后班子运行和干部履职常态化调研督导机制,及时提拔使用那些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苦干实干、业绩突出的乡镇干部,坚决不用不干事、不扛事、不成事的乡镇干部,推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去年以来,提拔使用乡镇干部155人,调整村书记15人。

织密乡情纽带 引回“归雁”丰翼

全面摸底建立“资源库”,对内采取发布公开征集梨树籍在外人才信息公告,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层层联动,走村入户摸排调查等方式,全覆盖、地毯式征集在外人才的第一手信息;利用商会、同乡会等各类力量,网罗创新创业人士、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初步汇聚形成在外人才这片“汪洋大海”。畅通渠道搭建“连心桥”,在全面摸清人员底数基础上,定期送去节日问候、宣传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等,为“归雁”人才服务家乡架起“连心桥”,将在外人才浓厚的桑梓情怀转化为助力家乡振兴发展的“源动力”。精准对接引得“雁归来”,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县乡党政领导班子与回引优秀人才“一对一”结对,针对特别优秀、带动力强的“金雁”人才,开展精准招引,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注入血液,激发活力。

深耕育才沃土 培优“鸿雁”奋飞

注重向内挖掘识才,全力抓好科技村官的选拔工作,精挑细选出10余名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优秀驻站硕博研究生,下村担任科技村官,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深化校地合作育才,积极协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黑土地研究院在梨树落户,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把知识和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累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600人。

依托本土优势树才,每年纳入财政预算的人才开发资金达到1000万元,重点投入扶持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等工作。近年来累计激励各领域优秀人才133人次,发放激励资金352万元。开展县管优秀专家、乡村发展优秀带头人及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集中表彰活动,编制《人才风采录》,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锚定发展需求 招来“群雁”齐鸣

紧扣需求精准引才,围绕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征集和发布紧缺、急需和储备人才需求目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靶向招引,近年来累计引进急需紧缺硕士研究生143人,聘用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等专家人才为梨树县政府顾问,为乡村振兴积蓄强大“势能”。有的放矢精细用才,启动实施“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动”(双百行动),通过建立科技服务工作站、乡村振兴农民研究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形式提供智力技术帮扶,目前已汇集了95名省内外硕博研究生进入县内合作社,累计为合作社节本增收700余万元。优化环境精心留才,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引进人才职称评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破解职称评聘职数不够、专业不对口等难题。成立县人才引进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实现“一科受理、全程代办、统一反馈”,不断优化高效率服务环境,让人才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

(梨树县委组织部 宁惠先 殷晟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