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擘画更美好的教育蓝图 ——伊通满族自治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侧记 |
本报通讯员 伊教
一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和市教育局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指引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锁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多措并举,实施教育保障“三大工程”,推进教育发展“四大战略”,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兑现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承诺。
实施教育保障“三大工程”。实施党建创优工程。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执行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标准,有效实施“强基领航”行动,筑牢“五个基本”。有序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政策实施,认真开展支部换届选举和中层干部竞聘选任工作,深入推进“党建+”特色品牌和党员示范岗创建工作。召开“教育系统传达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活动。
实施环境改善工程。完成伊丹镇、小孤山镇2所中心幼儿园建设。投入资金1694万元,推进义务教育薄弱改善和质量提升工程。投资1400万元,新建第二小学综合楼。投资9800万元,建设17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运动场。完成38所第二批温馨校园建设,靠山镇中心小学校被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全国第三批全国温馨校园建设示范校。投资1800万元建设职教中心产教融合实训楼。实现了全县中心园和中心校级学校全部楼房化,办学条件处于全省领先行列。
实施安全保障工程。全力以赴共战疫情,抗疫工作事迹在《吉林教育》发表;无疫小区创建工作经验在《四平教育》发表。加强学校校车、食品卫生和假期安全管理,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财产安全,实现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管理目标。
推进教育发展“四大战略”。推进管理强教战略。创新管理思路。年初制定全年度工作要点,出台各科室工作安排和考核办法。2月份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和科室重点工作视频会,安排部署新一年工作。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具体化、精细化。创新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实施 “三段四横五纵”网格化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幼、小、初、高有效衔接,大力推进“管、教、研、训、学”五位一体。9月,召开“全县教学工作总结表彰会”,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创新管理过程。开展五项评估,实施“三研统筹”战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研训文化。打通教学管理“最后一公里”,确保村级小学与中心校同步发展。
推进队伍建设战略。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今年,全县共补充教师134人,有效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问题。积极构建县域内进修学校、校际联盟、学校本级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召开多角度、全学科、全覆盖的教师培训活动,强化课例研修工作,上报“精品课教学案例”63节。
推进改革攻坚战略。深化义务教育招生改革。下发招生预警,公开招生信息,简化招生程序,实行阳光分班。强化弱势群体关爱,253名随迁子女全部安置到公办学校就读。深化中招改革和高中“三新”改革。加强初中地理、生物学科师资配置和教学质量提升,全面加强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选课走班指导,深入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全力落实双减政策。强化作业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有3所学校的双减工作案例推荐到教育部。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推进质量提升战略。着力深化“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着力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发展全省领先。大力开展“校际联盟”活动,强化“三个课堂”建设,强化控辍保学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实现教育质量提升弯道超车,今年高考考入北京大学1人,全国名牌大学171人,创高分段、重本进线人数、普本进线人数三项历史新高。体艺特长生本科进线242人,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率和转段率均达到100%。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伊通教育部门将守正创新,攻坚克难,潜心擘画更美好的教育蓝图,志存高远向未来,扬帆起航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