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


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
——读《桥上桥下的中国》

《四平日报》(2022年11月21日) 07版

甘武进

俗语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见对于人们的交通而言,在自然界中的主要障碍便是山与河,而建筑桥梁,无疑是突破河流天堑的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巧夺天工的大小桥梁星罗棋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桥是如何起源、发展进而达到顶峰的呢?它们与古代曼妙无比的诗文都有怎样的关系?……要解答这些问题,翻开《桥上桥下的中国》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所寻求的答案。

作者李晓杰,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此书从桥梁起源和它们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讲起,从古今史话、营造之术、建构之妙、诗中赏桥、佳话典故、神仙传说等九个方面,让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书中说,我们现在中国境内看到的最早的桥梁形态,应该是在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因其建筑物的周围挖有深、宽各五六米的大围沟,他们出行必然就会有简易桥梁。而到了文字记载的时代,诸如梁桥、浮桥、索桥等多种形式的桥梁都逐渐出现了。

隋唐两宋时期,是我们古代桥梁的全盛时期。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隋代可谓是登峰造极。最为名的有两座桥梁:一是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的小商桥,是一座单孔敞肩圆弧石拱桥;另一座便是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竣工于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的河北赵州安济桥。赵州桥的桥跨桥式处世界之最,达一千二百余年之久。可以说这是座高度科学性与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古代桥梁的典范杰作,设计与建造这座桥梁的工匠李春等人也因此青史留名,永载史册。

材质各异、各型各式的桥梁,遍布各地。它们美轮美奂,点缀着青山秀水,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灵感,留下了许多与桥梁有关的优秀作品,生动传神地描绘桥梁本身的雄伟壮丽,让我们能清晰了解这些桥梁所记录的历史记忆和它们过去的光辉岁月。古时的西安灞桥,与雪紧密相连。范成大诗:“为何灞桥风雪裹,何如田舍火炉头。”后来,千古离别,灞桥风雪——以桥抒情。陆游诗云:“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我国古代因诗扬名的桥梁,当属苏州枫桥,因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扬天下。

桥梁在给予人们跋山涉水、化天堑为通途的同时,也和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典故结合在一起,构成许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生活的地方一一成都,有一座桥与司马相如有关,那就是驷马桥,其原名“升仙桥”。当初司马相如凭借同乡引荐,被汉武帝赏识,在应诏前往长安之时,司马相如在升仙桥上留下“大丈夫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的立志题词。 后来,他在经过故乡又从该桥凯旋,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实现了当初自己题诗的志向。到了北宋时,成都知府京镗重修此桥,改桥名为驷马桥。

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对桥梁的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技术,还是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来说,都是近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的不可多得的普及型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