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平凡的岗位上 ——记国网伊通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主任刘洪亮 |
全媒体记者 杨舒然
伊通满族自治县有七座自西北向东错落排列的火山俗称“七星山”。国网伊通满族自治县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主任刘洪亮1980年就出生在这颇具传奇魅力的七星山脚下。
刘洪亮的爷爷、父亲都是农电职工。读高中时的刘洪亮出于对部队的无限热爱报考了军校,没有被军校录取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当普通一兵。
“选择当兵我一点也不后悔,正是部队这座大熔炉锻炼了我。”刘洪亮说。两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由于表现出色,退伍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地方后他边工作边学习补短板,自学取得了本科学历,考取了英语四、六级证书,考研取得硕士学位。
2001年,刘洪亮退伍到营城子供电所当包片电工,负责杂木村的收费工作。当时农民手里余钱少,电费拖欠现象严重。为了让客户信任他这个刚上班的“小孩儿”,在每月的抄表例日上他坚持做到刮风下雪必抄、节假日必抄、抄表例日必抄等“三个必抄”。
大年初一他就背着登杆的“脚扣子”进村了。杂木村六队的李队长看见后拍拍他肩膀说:“孩子,你爷爷、你爹都在我们屯当过电工,你干工作的这股劲真像他们当年。经过他的努力,收费老大难的杂木村成了电费最先结零的标杆村。
2006年7月,25岁的刘洪亮成为了大孤山供电所所长。2007年8月8日晚8时,大孤山镇遭遇百年不遇龙卷风,他连夜巡查10个受灾村屯的线路并及时上报,天亮前组织抢修人员和物资全部就位,忙到天黑前,立起127基被风刮倒的杆塔,修复了15个台区,受灾村全部恢复送电。
2012年开始,他担任国网伊通满族自治县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10年来,服务队每年为当地水田用户安装水田灌溉配套设备400余台,累计为农户节约资金近200万元。
工作之余,他还经常组织党团员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有时间,他就去河源和伊丹两所社会福利中心,为那里的老人理发,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71岁的张大成患小脑萎缩不太认识人,但是他的头发就等着刘洪亮去剪。十年里,他带领队员们“不吃用户一顿饭,不吸用户一根烟,不收用户一分钱”,得到县乡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赞扬。
2020年新冠疫情波及全国,已经成为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主任的刘洪亮根据当地防控领导小组的要求,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接管了2个弃管小区153户的入户排查、消毒和站岗排查;组织5名志愿者参加伊通县青年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预备队,为全县7个弃管小区700多户消毒、排查;白天参加弃管小区的值班站岗、排查和消毒,夜里写各类稿件,有时工作到凌晨,早上4点多又去站岗,有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刘洪亮不惧危险冲锋在前。封闭管控中,他曾一个人仅一上午就完成了网络布线400米、安装了32个面板、调试了12台电脑,使得东尖供电所新址及时恢复了办公系统。3月10日由于疫情严重任务紧急,他主动请缨自己开车4个多小时往返300多公里到四平领取调度设备。3月12日刘洪亮居住的小区出现疫情,居民全部居家隔离。被隔离后的刘洪亮心系工作,他说:“虽然我被隔离了,但是思想不能懈怠,工作职责不能差,服务意识更要强。”他每天利用微信视频和电话,定时督促值班人员巡视、填写记录,反复审阅上报数据,详细分析各类故障原因。疫情防控期间,他还完成各类总结和相关分析报告3万多字、30多篇,协助公司领导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21次,利用微信视频指导现场抢修人员完成光纤抢修3次。
4月8日伊通遭遇特大风天气,多条10kV线路停电,经过县防疫部门批准,刘洪亮被封闭在吴家沟66kV变电站指挥全县农村电网调度工作,到5月14日他和值班人员才被解封。他爱人说:“他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隔离只是改变了他的工作地点,没有隔离他的工作热情。”
刘洪亮还坚持义务献血23年,累计献血9100毫升。由于工作生活上的出色表现,仅近年来他就获得多项殊荣,2019年他荣获第二季“吉林好人”称号;2020年被省政府评为“吉林好人标兵”;2021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同时获得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