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教书育人初心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双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
本报通讯员 谢晨龙
近年来,双辽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全市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标准化塑胶跑道、人工草坪、硬化彩砖,标准化的音乐、美术、舞蹈教室,时尚的多媒体设备……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环境怡人的现代化学校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在双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双辽市教育局下大气力建校办学,近5年来,全市公共财政教育总投入7.5亿余元。改扩建校舍,修建围墙,新建运动场,添置各种教育教学设备,各中小学均安装了视频会议系统,全市育人环境和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乡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近年来,双辽市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差距在不断缩小。目前,全市47所中小学达到省义务教育配备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由实现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先进,校园绿化美化、环境优美整洁,安全设施完善齐备。教学管理科学精细。红旗中心校、双山中心校、农场中心校、永加中学、王奔中心校先后被省教育厅评为“绿色校园”,第四中学、第三小学、第五小学被评为“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示范校”,实验小学被评为“省级冰雪示范学校”,茂林中心校被评为“中小学美育特色学校”。
公办幼儿园迅速成长。2020年,全市共有幼儿园(班)164所,其中公办园67所。5年来,双辽市共投入普惠性学前发展补助资金630余万元,主要用于园舍改造、增添教学设备、室外活动场地建设,增添大型玩教具等。新建、改扩建29所公办幼儿园,建筑面积3.68万余平方米,有效解决了学前教育入园贵、入园难的民生问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孩子们的游戏活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室面积从70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150平方米,从电风扇到空调,从凉水到温水净化设备,从14寸的电脑到80寸的教学一体机,全市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高中教育质量逐年攀升。随着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育人环境全面优化,师资队伍不断强化,双辽市努力探索特色教学新模式,高考成绩连创新高,双辽市第一中学和双辽市第二中学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自2016年起,连续5年持续提升,特别是2020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
高中特色办学成果丰硕。双辽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近几年来,投入1.5亿余元用于发展双辽职业教育,教学楼、公寓楼、培训中心楼相继建成,新建、改扩建专业实训室,建设李玉院士扶贫基地——食用菌菌包生产线。职业中专创新办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3000人,比5年前翻一番。升学率达100%,本科率45%。80余人次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职业中专积极与省内外40多所中高职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面向双辽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畜牧业、机械加工业、服务业等开展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链条相融合。
近5年来,双辽市以“特岗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为主要途径,以“需求调研、科学设岗”为工作重点,共计补充教师近千人。大力引进硕博及域外人才。共有750余人补充至乡村学校,占补充师资总数的78%以上,为乡村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同时,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困难,在政策范围内,将编制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需要。双辽市教育系统还积极为教师的深造学习创造条件,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培训教师达1.56万余人次。
站在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双辽教育事业正厚积薄发,书写新的恢弘篇章。今后,双辽市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砥砺奋进,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全力把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推向深入,为双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