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本报通讯员 吕立波 |
|
近年来,双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着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将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环境相结合,通过采取信息集成化形式,利用“互联网+”和部门间联合检查等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切实营造优质营商环境。随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的全面推行,市场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监管效能得到有效提升。双辽市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规范监管行为、提升监管效能”总体目标,着力完善双随机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市监牵头、部门联动、统筹推进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深入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建成“两库一单”,双随机抽查工作已趋于规范化、常态化。
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为基础、“重点监管”为补充的并行监管机制。强化信用监管,充分运用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功能,根据信用等级确定监管重点和频次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监管,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强化“互联网+监管”与事中事后监管工作高度融合,强化规范执法,部门间联合抽查方式,减轻因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给企业带来的负担。
组织全市21个市直部门开展“双随机”抽查工作,按照各部门的抽查事项清单制定本部门的抽查计划89个,按照部门间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制定抽查计划58个,抽查计划完成率100%,部门间联合抽查计划占总计划数的39.46%,全市共抽取执法人员461人,抽取监管对象1316户,所有执法检查结果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平竞争发展环境,防止了在计划外未采取“双随机”方式开展执法检查,同时加强多部门联合抽查,避免重复检查,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对监管对象的扰动。实现计划制定、审核批准、抽查检查、问题处理、结果录入、公示发布等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深入推进“互联网+智慧监管”,不断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
创新监管举措,实现智慧监管。推进行政检查备案智能App系统,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双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6月28日正式使用“行政检查备案智能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对行政检查的事前、事中、事后多角度、全方位的常态化监督,不得随意到企业检查,检查与信用监管结合,对于低风险、守法守信企业减少抽查的频次,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创新监管方式。对480项检查事项清单、31055户企业信息进行全面梳理,对各类监管业务信息系统和数据加强整合归集,建立监管数据推送反馈机制和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机制,实现“一处发现、多方联动、协同监管”体系。及时更新“一单两库”。要求执法人员严格执行检查备案制度,确保智能备案系统在行政检查中全方位、全流程应用。行政检查人员通过“我要执法”手机App选取检查事项,进行智能备案。保留行政检查全程音像或图文资料,音像实时传送至“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检查人员不得选择性录制音像或事后补录音像。对被检查对象不配合、阻挠、无人等无法开展的行政检查,检查人员做好图文及音像资料记录,并上传平台。行政检查全过程做到事前备案、事中留痕、事后可查。依法核准行政检查人员执法资格证件,依法认领和梳理行政检查事项,依法规范行政检查备案行为,做到行政检查信息全程记载、公开透明,行政检查全程留痕、全程可回溯,行政处罚裁量规范、检查结果可以评价。及时准确公示检查结果,将不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部分全部公示,便于相关交易对象考察时真实了解检查结果,客观评估合作的可能性。
建设“智慧食安”指挥中心,实现集约式监管。运用“互联网+监管”方式,积极搭建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平台专人监管,加强辖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单位高风险环节风险管控,引导企业从被动监管到主动参与,提升企业公信力。促使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