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


产业振兴让田野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崔胜驰 张鹏

《四平日报》(2021年8月6日) 06版

行走在马鞍山镇的田间地头,新气象扑面而来——合作社里长势喜人的玉米看着让人开心、生态园里瓜果飘香,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满枝头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养殖基地里牛羊肥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日前,记者走进伊通满族自治县马鞍山镇,了解他们是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的钱包富足起来。

家门口打工不用出远门

“慢点啊!往这边开。”7月27日,在马鞍山镇铁炉村的听山农业产业园内,正在施工的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村民王洪波正指挥着铲车将地面的工业垃圾铲到一旁,露出铺设整洁的水泥地面。旁边,一栋造型洋气的五层宾馆即将竣工。

前些年,铁炉村里没有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只能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温饱虽不成问题,但离富裕还遥不可及,这也导致很多村民选择在农闲时外出打工。不仅让自己和家人常年“两地分居”,起早贪黑地通勤也让安全成了问题。为了给村民寻找发家致富的门路,马鞍山镇和铁炉村积极探索产业兴旺的新模式,通过落地听山农业产业园项目,让铁炉村的村民真正感受到了实惠。

“工友即是村民,干活更起劲了,每天都有活干,口袋也厚了,最主要的是离家近了。”王洪波从产业园到家中,骑车不过几分钟的时间,这也让和他一样在产业园工作的30余名村民,每天都能享受到“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悠哉的生活。

作为投资已经超过4000万元的听山农业产业园,不仅给村里修了三条整洁平滑的水泥路,也为周边的村民带来了一条致富路。

“赶上旺季每天能有两三百人来游玩。”听山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听山农业产业园落地,主打旅游、休闲、农业产品采摘等项目,游客大多为长春、四平周边地区。“比如在采摘期间,游客不仅能在产业园里,也有一部分游客会走进农民家里,买些农产品。”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自家田地产出,在农闲时一名工人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一年至少增收1万余元,最重要的是对于村民来说全年都有活干,收入可无缝对接。

新型的产业振兴让铁炉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做梦也没想到我能过上现在的生活。以前是我们羡慕别的村,现在别的村羡慕我们村。”王洪波告诉记者,有好几名工友都对他说想抓住这个机遇在村里创业,既方便顾家,又能为自己增加收入。说到这,王洪波忍不住咧嘴笑开了怀。

农民合作社振兴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民合作社是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依托载体。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如今的农业合作社正从单一种植产加销,通过更多的转变,推动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伊通满族自治县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马鞍山镇的“头牌”合作社,2018年被授予示范基地、农机化农民田间学校。“四平市农机装备建设示范社50强”“十佳合作社”的荣誉称号。

走进合作社,干净的厂区,漂亮的办公楼、还有被擦拭一尘不染的一排排农用机,都让人眼前一亮。

合作社自2016年成立以来,入股社员142人,经营土地总面积为6595.65亩。其中自营流转土地面积为1894.65亩,社会化服务托管土地面积为4701亩,通过产业振兴转变,现如今的合作社已经达到采购、生产、服务、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在之前,我们每年按每公顷1万元承包租金流转土地。相比于5000-6000元每公顷市场承包价格,合作社在流转土地承包费上就让农户每公顷增收了4000-5000元。”伊通满族自治县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孟祥广说。

这样一来也使农户做到了旱涝保收,没有投入风险。土地托管,全程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给予农户最低产量保障,解放劳动力全身心投入到进城务工。并且通过统一采购、统一耕作、统一管理,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农户每公顷还能增收500-1000元。

孟祥广告诉记者,从采购种子开始,合作社就要做到保驾护航的责任,到耕种,再到测土施肥,通过合作社自己培育的肥料对农民进行指导。一公顷的成本大概能降到百分之三到五,差不多能让农民节省300元到500元钱。

在金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厂区,除了一台台能适应各种地形的农用机,还有一座高大的烘干塔,从烘干到存储,再到粗加工,通过优先收购,也让农民在收入风险上得以保障。

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将每年政府补贴再返利到农民身上,做到真正为农民着想,真正为农民做事,真正为农民负责,真正让农民放心。

在合作社打工的社员李大哥听到有记者来采访,闻讯而来,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每年除了土地流转的钱,一年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也有4万余元。”几年下来,李大哥不仅买了车,还给儿子在县里买了房,日子过的那叫一个红红火火。

打造乡村振兴闪亮“名片”

马鞍山镇在提质增效、促进农业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全产业链条,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风景线。

“快来,这棵树上的果子最甜了!”在伊美生态园里,来自长春的游客顾大姐一脸兴奋地叫着自己的好姐妹,绿色的果树在她眼里,就像是宝藏一样。

伊美生态园就是一个产业振兴的典型,该生态园的项目实施,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助推了三产融合,打造了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

马鞍山镇重点推广种植大樱桃,伊美生态园经过九年多的发展,通过数年的土地平整、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共建设有大樱桃标准种植大棚300余栋,大樱桃果苗60万株,培育出的大樱桃果实颗粒饱满,口感甜美,经过对土壤、日照、种植时间的不断改善,现产量可达到50斤/棵。目前以大樱桃为主导的全产业链产值达到了2.3亿元。

除大樱桃以外,伊美生态园还兼营油桃、苹果、李子、葡萄等十余种水果,形成了特色果蔬栽培、休闲采摘、旅游观光、满族餐饮于一体的农牧园区。现在的伊美生态园采用多种化经营结构,在樱桃等水果下市后,上市李子等露地水果,露地水果下市后上市秋菜,同时还培育各类果树苗木进行销售。

樱桃大棚在旺季时,除了前来采摘、或参观游玩的周边游客外,还有很多外省游客“慕名而来”,这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不少周边农户同走上致富路,提到马鞍山的大樱桃,无不竖起大拇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马鞍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振兴的支撑。到2023年,依托铠绎龙头企业成立两个以大樱桃为主导的棚膜经济联合体,辐射带动铁炉、北岗子村棚膜经济发展。围绕市场,加强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大樱桃、香瓜等作物,引导产业聚集,发挥订单作用,扩大种植面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到2025年,大樱桃的预计综合总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增长73%,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环境优,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各项指标稳定增长。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今在马鞍山镇,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一幅美丽新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