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梦 文明满伊城 ——伊通开展“同心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记事 |
本报通讯员 吴双双
文明,是民族的灵魂;同心,是文明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伊通满族自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要求,打造了同心振兴的拟课堂赋能工程。
“五同支撑” 积累势能
坚持理论同源、动力同向、活动同步、人才同力、资金同筹,从思想、意志、行动、人力、物力方面整合聚焦、同向发力,为同心行动积累了强大的势能。
理论同源。坚持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作为首要任务。探索了以“寻常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工作方法。此做法在全国新任宣传部长培训班上被作为经典案例引用。
动力同向。把党的要求、志愿者的追求和群众的需求,通过活动紧密融合、同向发力。开展了“我爱我家 亲情包保”防疫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公职人员11000余人,与27万名居民结对交流,此做法被编入“全国宣传系统干部培训案例教材”之中。
活动同步。积极推广“拟课堂”模式,以村级文明实践站为切入点,以每月至少一次的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为主线,贯穿起全县的中心、所、站、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此做法写入中宣部编写的《工作方法100例》中。
人才同力。推进“对接共建”“引领共建”“帮扶共建”“结对共建”“示范共建”“亲情共建”“下沉共建”。与长春工业大学进行校地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人才互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石玉钢对此项做法进行了签批。
资金同筹。探索了“化整为零”的模式,把文明实践基金设立在村和社区上,通过乡贤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基金。全县40个试点村(社区)文明实践基金合计达到60余万元。此做法在广东博罗县召开的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会上进行了交流。
“五心活动” 激发动能
开展热心暖阳、爱心助学、贴心护爱、真心富民、诚心易俗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为“同心行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开展“热心暖阳”活动,坚持“五有”标准,打造“情暖夕阳”志愿服务品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敬、老有所助。选聘了活动督导员,在全县筛选出近百名困境老人,“一人一策”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
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以助志、助品、助行、助慧、助急的“五助”打造“放飞梦想”志愿服务品牌。与长春工大等高校开展了“学伴+”活动,高校优秀大学生与伊通学生进行对接陪伴、帮扶引导。
开展“贴心护爱”活动,以“小门球转动大文明”路径打造“守望阳光”志愿服务品牌。以门球队员为主体成立村级志愿服务队开展助解急、助润德等活动。《光明日报》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报道。
开展“真心富民”活动,打造“文明经济”志愿服务品牌。帮助文明户、优秀志愿者创业提高收入,进而吸引更多的人走入文明创建之中。“文明小院、满族黏豆包”项目,收入7万余元,人均2300元左右,高于平常收入的50%。“文明小院、毛葱萝卜”项目参与群众46户,预计产值30余万元。
开展“诚心易俗”活动,以“和美乡村”创建为目标,打造“和美家风”志愿服务活动品牌。成立了以文体活动协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五会合一”的自治组织。
“五维到位” 彰显效能
坚持效果导向,在活动中提升六种能力。重点突出到位。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宣传宣讲工作各个环节,提升理论指导工作。动员组织到位。县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逐步形成了“中心吹哨、部门动员、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网格布局到位。开展“百站千点万岗”村级志愿服务工程,在各居民小组每10户设置一个志愿服务岗,现已设立志愿服务岗7900余个。精准服务到位。在“同心行动”中,建立了人员清单、需求清单、任务清单、活动清单和对接清单,提供点对点、一对一的服务。工作融合到位。发挥新时文明实践中心整合效能,推动“同心行动”与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等各项活动整合,把为群众办实事儿、解难题贯穿工作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