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孕育花万重 满园桃李尽芳菲 ——我市全力打造优质教育工作记事 |
本报记者 王冬雪
教育是民生之本,关系到每个孩子和家庭的未来。一年来,市教育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为四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五育并举”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市教育局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统领,以综合素质评价为重点,以改革体育评价方式为抓手,以特色艺术活动为推力,以职业启蒙教育基地为载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全学生全面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小、初、高一体化衔接;全面推进中小学生“五项管理”工作,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遴选59个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研学实践基地,开发研学线路7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40期,完成5.8万人次的研学实践任务;5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3大类8个职业启蒙教育基地,新建5万平方米的农业实践区,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近1万人次;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深化“两改两建两提升”
激发义务教育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大学区管理改革和中考改革。组建义务教育学校大学区(校际联盟)37个,形成城市(县城)义务教育大学区(优质学校)支援乡镇学校的有效运行机制;优化市区中考志愿设置,市直普通高中报考志愿由2个增加至3个。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2020年以来,全市校舍建设竣工面积3.8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竣工11.3万平方米;市区规划建设铁东区六马路小学吉邦校区和还建新立小学;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19172人次,799.54万元。我市全域在2020年9月底前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工作目标,我市采取的“一校一策”“年算月补”的经验得到了安立佳副省长的高度评价。
搭建“四个平台”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搭建校企、校社、校际合作平台。推动省内外45所中职学校、57家企业及8所职业院校组建吉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全面推进四平职教园区暨新职业大学项目建设。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四平职业大学与珠海世纪鼎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高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实施“211”就业服务行动和“万名大学生留平计划”,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先后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117人,通过农村特岗计划补充354名教师。为72名建档立卡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求职补贴10.8万元。建设中职毕业生就业数据平台。2020年,5所中职学校的835名学生参与了教育部15个1+X证书制度试点,3191名中职毕业生就业,就业率97.8%,较上一年提高2.1%。
开展“六红教育”
推进“四战四平”史进校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基础教育要从传统的唯分数论实现质变,就必须走特色教育发展之路。一年来,我市开展以“四战四平”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课堂、红色主题教育、红色读书、红色观影、红色歌曲传唱、红色研学实践等“六红教育”活动,打造四平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品牌。将“四战四平”史列为学校“思政第一课”教学主题,我市八一希望小学《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仁兴精神》案例被教育部评为典型案例。“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活动收到征文27212篇。四平战役纪念馆、塔子山战斗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资源,成为我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特色路线和课程。